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应急供应链脆弱性评价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聂彤彤,男,山东肥城人,博士,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急供应链和系统决策;于雪娇,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原文出处: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针对应急供应链脆弱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权重的改进TOPSIS应急供应链脆弱性评价模型,目的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一个评价本公司应急供应链脆弱性的工具。该模型首先分析了应急供应链和供应链脆弱性相关文献,整理出了一套应急供应链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混合数据的变异系数法和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改进AHP方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并利用综合评价值最大方法计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最后,运用改进的TOPSIS方法对应急供应链脆弱性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突发事件影响程度、应急供应链自身性能和应急信息系统完备性对应急供应链脆弱性影响较大。其中,受灾程度、应急供应链受到冲击后的恢复能力和应急信息共享程度,对应急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9X(2020)04-0101-13

      近年来,全国各地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国家减灾委员会统计,2018年一季度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受灾人次达1272.2万,房屋损坏或倒塌近1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41.4公顷,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96.7亿元。这些事件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突发性和极大破坏性,人类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控制。因此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构建的供应链在此环境下中断的风险逐步增大,衍生出了应急供应链来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企业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把损失降到最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背景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构建的应急供应链所拥有的脆弱性。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脆弱性

      脆弱性在最初是用于分析国际政治而提出的概念,是指改变相互依存的体系所带来的代价,后广泛用于灾害学的研究,近几年逐渐被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在供应链的研究领域也逐步引入脆弱性的概念。关于供应链脆弱性的定义,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Juttner等[1]将供应链脆弱性定义为风险源和风险驱动因素的作用大于风险缓解战略的作用,从而造成供应链产生不良后果倾向的性质。Svensson[2]认为供应链脆弱性是因为扰动的负面结果的出现而影响公司实现目标的一种情形。Christopher等[3]将供应链脆弱性定义为供应链存在易受外界严重干扰而发生不利影响的性质。史丽萍等[4]则将其定义为供应链内、外部风险因素及供应链内在特质对供应链本身造成破坏和冲击。刘家国等[5]认为供应链脆弱性是指供应链易受外界干扰的一种状态。韩盼盼[6]则认为供应链脆弱性是指供应链系统受到来自系统内部或者外部的扰动因素影响后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某些功能甚至整个系统的运行不能正常完成的性质。学者们对供应链脆弱性的理解可以总结为供应链易受内外部风险的干扰而受到冲击和破坏的性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供需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间协同合作等导致供应链关系日益复杂,供应链中断的风险逐步增大,探究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Christopher[7]认为供应链脆弱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巨大的财务金融风险、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市场风险、供应链的过分敏感和混乱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扰动,如恐怖袭击,疾病的爆发,自然灾害等。Peck[8]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环境、网络和组织自身。宁钟[9]将影响因素归结为注重效率而非效力、供应链的全球化趋势、集中生产和分销、外包的趋势、供货商数量的缩减、需求的波动以及透明性和控制措施的缺乏等。刘希龙[10]将影响因素归结为供应网络的全球化、过分注重供应网络效率、集中生产与集中分销的趋势、企业功能的外包和OEM的盛行、供应商数量的减少和供应网络可视性和控制措施的缺乏等。刘彦平[11]认为影响供应链脆弱性的主要有供应链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管理的精益化趋势。张广胜等[12]认为网络复杂性是导致物流服务供应链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关于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我们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全球化趋势、集中生产和分销、业务外包、过分注重效率等。

      在降低供应链脆弱性的对策研究方面,易海燕等[13]在分析供应链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供应链的再设计、供应链上合作与供应链敏捷性的提高,构建弹性供应链,从而达到降低供应链风险的目的。刘家国等[14]提出通过增强供应链弹性、供应链柔性和供应链敏捷性来降低供应链的脆弱性。高洁等[15]指出可以通过降低供应链网络无标度性、适当增加节点企业负载的适应性来降低供应链网络的脆弱性。王登清[16]从商流网络、物流网络、信息流网络等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某粮食供应链网络进行脆弱性评价,从而降低其脆弱性。

      (二)应急供应链和应急供应链脆弱性

      应急供应链与普通供应链存在不同之处,本文所研究的应急供应链是以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为背景,以时间效率为核心目标,由若干供方、需方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供应链联盟,具有敏捷性,以快速响应为最终目的。

      在发生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被动局面充分暴露了应急供应链的脆弱性,因此及时明确应急供应链自身的脆弱性程度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决策者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甚至发生之前就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保证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企业能够正常运营,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阎宏伟[17]进一步较为规范的定义了应急供应链的概念,并探讨了应急供应链的基本结构、主体和运行机制。夏训嘉等[18]将供应链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应急管理中去,从分析应急供应链的概念出发,对应急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管理进行分析。耿兆欣等[19]研究了信息共享环境下应急供应链响应时间的问题。龚卫锋[20]研究了应急供应链管理基本内涵、核心理念及集成层次,并最后给出了实施应急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略。卢梦飞等[21]等从鲁棒性的角度研究中断供应链,将应急策略融入供应链网络设计中,建立了基于多场景、多时段、单一产品的鲁棒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朱佳翔等[22]提出了一种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多属性决策模型,可以为应急供应链绩效的提升选出最优的范式。

      应急供应链是在非常规突发事件频发的情况下从传统供应链演变出来的,是供应链的特殊存在形式,因此也具有脆弱性的特点。相关文献中对应急供应链进行评价的研究有很多,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政府应急管理、鲁棒性、绩效分析和可靠性等。许振宇等[23]以可靠性为评价对象从组织保障性、信息系统可靠性、网络结构可靠性、运作流程可靠性和资金保障可靠性五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朱佳翔等[22]从市场敏感性、流程整合、信息驱动和柔性五个方面对应急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