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0.19.001 2020年8月25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发布了招股说明书。投资者阅读之后,无不对其深厚的科技实力、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傲人的经营业绩印象深刻。但要从招股说明书中读懂蚂蚁集团纷繁复杂的财务报表,却颇具挑战性。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蚂蚁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本文以招股说明书为基础,从行业属性、商业模式和竞争战略三个角度,对蚂蚁集团的财务报表进行解读和分析,从中可以领悟到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分析带来的挑战和出路。 一、基于行业属性的财务分析与困惑 蚂蚁集团的财务报表之所以令人费解,一个重要原因是蚂蚁集团的行业属性非常特殊,难以界定。招股说明书指出,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国证监会,2012)和《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蚂蚁集团所属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因此蚂蚁集团将自己界定为一家科技公司,致力于推动全球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和数字化升级,携手合作伙伴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绿色、可持续的服务。这种行业分类虽然不能说不正确,但显然不够精细,未能反映蚂蚁集团行业属性的特点。事实上,不管是蚂蚁集团自己的文宣,还是财经媒体的报道,蚂蚁集团均被视作金融科技企业,通过BASIC(B代表Block Chain即区块链,A代表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S代表Security即信息安全,I代表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联网,C代表Cloud Computing即云计算)为金融机构、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金融服务。既然蚂蚁集团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事金融科技服务,那么它在信息披露中理应选择企业类的报表格式,而不是金融机构的报表格式。 蚂蚁集团之所以选择金融机构的报表格式,表明其除了提供金融科技服务外,还直接从事金融服务,这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拆出资金、应收保费、发放贷款与垫款、应付客户备付金、应付分保账款、保险合同准备金等项目就可窥见一斑。事实上,蚂蚁集团2014年前的名称为蚂蚁金服,直至今年7月才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不管公司名称如何变更,蚂蚁集团一直从事金融服务却是不争事实,包括直接从事小额贷款以及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理财、保险和结算等金融业务。可见,蚂蚁集团既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也是一家科技金融公司,其财务报表要同时反映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导致其财务报表在格式和内容上既有别于科技公司,也不同于金融机构。这种“不伦不类”的报表格式,折射出蚂蚁集团行业归属的多重性。 报表格式关乎可比性问题,直接影响到横向分析的对标选择。分析蚂蚁集团财务报表遭遇的最大困惑就是对标选择,到底是将蚂蚁集团与科技企业对标,还是与金融机构对标?表1列示了蚂蚁集团的相关经营业绩指标。 表1 蚂蚁集团相关经营业绩指标 金额单位:亿元
项目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1~6月 | |
营业收入 | 653.96 | 857.22 | 1206.18 | 725.28 | |
营业成本 | 237.26 | 409.09 | 605.15 | 300.44 | |
研发费用 | 47.89 | 69.03 | 106.05 | 57.20 | |
研发强度 | 7.32% | 8.05% | 8.79% | 7.89% | |
税后利润 | 82.05 | 21.56* | 180.72 | 219.23 | |
资产总额 | 1337.30 | 2371.48 | 2715.58 | 3158.98 | |
负债总额 | 683.62 | 847.65 | 819.90 | 1009.67 | |
净资产 | 653.68 | 1523.84 | 1895.68 | 2149.31 | |
毛利率 | 63.72% | 52.28% | 49.83% | 58.58% | |
净利润率 | 12.55% | 2.52% | 14.89% | 15.12% | |
负债率 | 51.12% | 35.74% | 30.19% | 31.96% | |
净资产收益率 | 12.74% | 0.63% | 10.43% | 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