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石,政府会计是信息基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迫切需要新一轮政府会计改革。从改革进程看,财政部按照“1+N+1”即“1基本准则、N具体准则和1政府会计制度”的框架重构了新政府会计规则体系,先后颁布了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会计调整、负债、财务报表编制和列报、政府会计制度等准则制度,这些规制的建立标志着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政府会计的系统结构和准则制度体系。新准则制度体系当中尤其是固定资产准则凸显改革亮点,在固定资产取得、处置、计提折旧以及清查盘点等方面发生了诸多重大创新与变化,其准确实施能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有效界定资本化和费用化支出,计提资产折旧费用规则也将极大地促进政府单位树立成本费用意识,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信息源基础。但在原则导向的政府会计准则情形下,政府单位仍然存在不同的会计选择行为,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必将面临巨大挑战。实践证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须高质量执行才能达到政策预期效果。然而,会计准则是一种关于会计行为的规则,政府会计准则执行会受到准则执行主体执行动机、执行机制及执行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政府单位在准则执行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固定资产管理惯性及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干扰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政府会计准则执行问题,全面梳理分析固定资产准则面临的疑难点问题,进一步理清其中的逻辑要义和处理规则,以期为会计人员秉承职业判断标准处理各类边界问题带来启示,对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调查问卷设计 政府会计固定资产准则在理念基础、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全新变化,体现了原则导向特征,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弹性空间,如遇到固定资产边界问题处理时,就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结果将会导致同类问题处理异质性。基于此,笔者通过政府会计人员培训、座谈会和现场调研等方式归类整理出了一些相对聚焦的疑难点问题,主要涉及有资产入账价值标准、特殊资产确认问题、资产折旧政策选择、资产后续减值计量、费用化资本化判断、历史遗留问题剥离、信息披露详细程度七个方面,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在此之上,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职业界信息,以了解疑难点问题处理之道和职业判断倾向。设计调查问卷聚焦核心问题,并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质量在设计过程中实施了在四川省高端会计人才(行政事业类)学员中预调查与必要修订程序,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调查问卷三大类共计25个关键问题。一类是单位性质和岗位确认类问题,设计该类型问题的目的是对答题者的身份进行有效甄别,主要涉及调查问卷中的第1~2题。二类是调查固定资产准则主要疑难点问题,设计此种类型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政府单位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处理原则和职业判断标准等。这一类型的题目每题有3~4个选项,答题者在进行回答时根据要求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项或者是多项。三类是调查对固定资产准则实施效果的问题,设计该类型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政府单位对固定资产准则适用性总体评价和预期效应影响。 (二)调查问卷回收 本次《行政事业单位适用固定资产准则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发放并回收分析,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部门等专业人群,具体是通过政府会计培训群、地市州政府会计学习群等方式锁定具体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285份,经认真分析界定调查问卷均有效。从问卷地理位置数据分析得知,此次调查问卷覆盖了四川、山东、福建、湖北、重庆等16个省或直辖市区域,问卷区域位置分布较为广泛,收集的信息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数据以四川省为主要调查来源地,问卷数占比达到92.28%,原因是调查方向优先突出并结合了四川省政府会计固定资产准则执行中遇到的疑难情况。分析得知,四川区域的调查问卷主要来源于省内的19个地市州,其中来源前四位的分别是成都市占比50.19%、自贡市占比22.81%、凉山州占比3.80%、绵阳市占比2.66%,各区域之间分布略有不同。 (三)调查对象情况 问卷当中设计有单位性质和岗位确认类问题,旨在对参与调查问卷答题者的身份进行再次甄别和提供差异化分析数据。分析可知,如按照单位性质区分调查对象则呈现出事业单位为主要调查数据来源单位,事业单位问卷数占比71.23%,行政事业单位(含财政部门)问卷占比26.67%,中介机构(软件公司等)问卷占比2.10%。分析得知,如按照调查对象工作岗位则涉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岗位、资产管理岗位、财政管理岗位及学者和中介机构等类型,问卷获取的数据能充分代表各方主要观点和职业判断倾向。分析显示,各岗位类型整体构成情况为会计岗位占比70.88%,财政管理岗位占比12.98%,资产管理岗位占比6.32%,其他岗位(学者、咨询、软件技术等)占比9.82%。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调查分析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岗位对疑难问题处理判断的倾向化提供了基本数据。 三、调查发现与主要启示 (一)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标准 当前政府会计固定资产准则及应用指南对入账价值标准界定为规定标准以上,尚未明确具体金额标准值和解释说明,而是从属于资产管理政策或财务规则里明确,准则缺乏一定完整性。尤其是对规定标准以下“大批同类”物质的判断缺乏具体解释,调查了解到许多政府单位对于购买如桌椅、风扇等同类物品如何判断会计处理存在疑惑,且各方持有的判断标准也不相同。如何理解执行“大批同类”判断标准问题?分析发现,在实务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大批同类”界定有批量金额和性质两类具体标准,具体采用何标准就得看单位资产管理“紧松”情况加以判断,同时对于谁是界定主体也存在一些分歧,既有会计部门作为界定主体,也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界定主体。整体上讲,单位以批量金额作为判断标准的占绝大多数,但对批量金额的认定就各有不同标准,有43.86%的调查对象选择9000元以上标准,有12.63%的调查对象选择6001~9000元标准区间,有21.75%的调查对象选择3001~6000元标准区间,其余21.76%选择1000~3000元的批量金额标准。由此可见,对“大批同类”物质批量金额比较倾向在9000元以上的阈值。调查结果表明,在固定资产确认方面如存在边界问题时,有64.56%的调查对象偏好将低值的桌椅、风扇、饮水机等作为单位的低值易耗品处理,而不愿通过批量边界判断选择固定资产处理。有23.16%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做何种处理。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批量金额标准值持有不同的意见,作为财政管理岗位来讲,总体而言比较偏向金额较低的选择,而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和资产岗位则偏向金额较高的选择,但对于学者及审计等中介机构却选择中间数。由此可知,主管部门和政府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倾向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