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bilibili网站)发布了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的演讲视频《后浪》,作为献给新一代青年的宣言片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黄金时段,一度产生了刷屏效应。“截至5月7日早间,《后浪》在B站的播放量已达到1447万,有超过19万条弹幕和近万条评论”[1]。“后浪”立即成为网络上的热词。但值得注意的是,狂刷微信朋友圈的主体更多的是中年一代——“前浪”,与此同时,也招来了青年群体的不少非议,以及有关“致敬”“羡慕”“权利”“自由”等等的解读,形成了网络上“排山倒海”般冲击“前浪”的回应。笔者认为,“后浪”现象仍然是代际差别、隔膜的再现,不过是在新媒体传播中得以体现而已,是代沟呈现的一种新的表达样态,表现出与以往代沟的不同特点。如何看待有关代沟问题尤其是网络社会代沟问题,对建构代际共融、共同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代沟及其本质 著名学者周晓虹、周怡曾在《文化与承诺》的序言中将代沟界定为“年轻的一代和年老的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对立、冲突”[2]。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将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种类型,着重强调了不同世代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在未来的后喻文化类型中年轻一代的文化反哺作用,认为跨越代沟的方式“只能依靠发展一种和那些代表着未来的年轻一代进行沟通的新的途径”[3],即对话的方式是建构沉浮与共的共同体,与年轻一代共同学习和发展。米德对代沟的认知与理解具有开创性,也开启了对代沟进行研究的先河,其所建构的人类文化模式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有关代沟的研究之中。但什么是代沟?代沟是不是就是代际矛盾与冲突且具有不可通约性?这是所有研究代沟问题都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透视一切代沟现象的前提基础。 1.代沟的界定 代沟是指代与代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代与代在时间距离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上的距离与差别,即是不同代在共时空状态之下所表现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距离与差别。代沟中的代,也随着时间的迁移在研究领域出现了世代、时代、年代等不同维度的转变,但无论如何转变,代都表现出一定时序之间的距离与不同,都是新生的一代人与原有的一代人、年轻的一代人与年长的一代人、下一代人与上一代人之间的时间距离与成长基础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等的不同。代沟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时代上的间隔与距离,它更表达的是一种历史性差异”[4]。的确,正是因为不同代的人在他们关键成长期(青春期)所处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成长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属于各自不同代的人所特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因此也就形成了在共同的社会发展时空之下不同代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回应的差异视角及不同观念,而这种差异与不同,如果不被双方所理解或认同,就会出现代际观点碰撞、意见相左、行为相背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现象。 2.代沟的本质 代沟所呈现的代际有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不同代的人在关键成长期的社会环境或条件的不同而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差别。因为成长关键期正是被称为“后浪”的年轻一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会赋予他们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而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直接形成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形成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共有的特征、共享的文化、共同的发展印记,网络时代的“前浪”与“后浪”也具有他们各自的特征。 代沟的形成不只是历史发展进程与外在文化环境的产物,更是不同代所拥有主体性的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的结果。与其说代沟是代际价值观念的差距与不同,不如说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浪”越来越强烈的主体性,不断打破业已形成的代际传承平衡。因为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在于代际的有序承继,在于拥有资源与话语权的“前浪”把握方向指引,以及要求“后浪”毫无偏差地跟随,在于文化自认的需要,以及强调“前浪”的绝对权威与“后浪”的依附地位。 就家庭层面而言,“前浪”对“后浪”的期望越高,相应的要求越高、规训就可能越严,害怕“后浪”走偏才会出现“棍棒”等严厉的管教方式,才会有不能参与家庭重大事情决定、缺失话语权力的传统,这种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一种群体无意识,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决定着家庭的教养方式及青少年观,即在“前浪”看来,孩子没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好孩子的表现就是听话、顺从,容易出现选择与决定的“前浪”替代式现象。从家庭亲子冲突来看,最为强烈的阶段一般是子代所处的青春期早期,这一时期的“后浪”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自主能力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强烈的成人感使得他们希望自我决定,但是父代“前浪”已经是习惯性地、无意识地剥夺子女自我决定的权力。与其说子代进入了逆反期,不如说是父代很多人没有根据孩子发展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仍然采用无视“后浪”主体性的替代选择方式。而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子代尽管已经具有成人意识,但是自主能力发展还不充分,还较难采用相应策略的方式来应对与“前浪”之间的代沟,同时,他们更热衷于同代人的交往来寻求自我认同,代与代之间往往最容易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是冲突。显然,这种冲突是“后浪”的主体意识觉醒、主体能力提升与“前浪”使用代际传承方式之间的不协调,是主体间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