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对青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2019年“全国城市发展指数”、2011年和2019年青年发展的相关调查数据,探究城市发展对青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发展水平与青年生活满意度之间并非线性关系;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先随城市发展水平而提升,城市发展显著促进了青年的生活满意度;但城市发展超出一定水平后,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城市发展对青年生活满意度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城市发展水平越高,生活于其中的城乡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差异越大;城市发展水平同户籍、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微观社会人口学变量共同作用于青年的生活满意度。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7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来自城市,城市成为人口、技术与物质财富的聚集地。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议题也成为各国各级政府、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焦点。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主观评价。它是分析和测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比以人均GDP为代表的客观生活质量更为全面和更有意义地测量人们的生活境遇和福利水平(陆军、刘海文,2018;朱迪,2016)。青年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参与者,也是城市化成果的体验者、共享者。近年来,有关青年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

       国内外研究均指出,青年生活满意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比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党员身份及户口类型等)(谭旭运等,2018;宋丽娜等,2014)、社会资本(比如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等)(刘成奎等,2019;Edwards et al.,2006;Morgan et al.,2012)、心理资本(比如自我效能、积极归因、韧性等)(郭纪昌、叶一舵,2017;刘松等,2017;Firdevs,2012;Rew et al.,2019)。此外,也有学者从国家(民族)集体主义认同、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等更为宏观的因素研究青年的生活满意度(Dimitrova et al.,2017;曲苒、倪晓莉,2020)。

       不过,就有关城市发展与青年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来说,以青年为独立样本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都放置于有关“城市居民”或“城市人口”的研究中。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遵循两条路径,分别是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活满意度研究、城市发展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活满意度研究是以城市或城市化作为背景,考察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其前提假设是,居住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检验这一假设的常用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常用方法是乡村人口的生活满意度研究,分析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变为“城里人”后的生活满意度变化,以此讨论城市对生活的影响(李宏、姚梅新,2019;赵奉军,2016);第二种常用方法是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比较,通过证实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农村居民来推断假设成立(Maricchiolo et al.,2020;邢占军,2006);第三种常用方法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包括对不同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横向比较研究(叶继红,2019;Kim,2018;罗锋,2018)、对某一或某些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纵向比较研究(雷弢、孙龙,2004;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9;张连城等,2018),等等。

       城市发展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就是把城市发展和生活满意度作为相对独立的变量(其中前者为解释变量,后者为被解释变量),考察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比如,研究发现,城市基本设施的质量、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均具有提升生活满意度的正向作用(Miyazaki,2018;赵文龙、代红娟,2019;刘华兴、曹现强,2019);城市财富的增加、宏观经济的增长对生活质量可能具有提升作用(刘军强等,2012;张尉,2019;李冬冬,2019),但也可能使后者相对停滞、甚至负向发展(Jeon & Michael.,2005;吴菲,2016;李路路、石磊,2017),即出现“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

       就以上这两条研究路径而言,尚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就城市化背景中的生活满意度研究来说,其关注焦点是“生活满意度”,“城市发展”只是其研究背景,无法作为独立变量对“生活满意度”做出解释;就城市发展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研究来说,“城市发展”往往被定义在个别属性上(比如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尚不能体现“城市”作为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整体生活空间的功能特征。此外,宏观城市发展因素与社会人口学、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等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共同作用也值得探讨。

       由此,本研究试图融合两条研究路径,以青年为独立样本,主要研究以下问题:城市发展是否会促进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宏观的城市发展与微观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青年的生活满意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主要包括两类:城市与青年。

       “城市”样本主要根据华顿经济研究院①2019年9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②、地域分布位置以及调查资源,分别在华北、华东、华南、华西、华中、西北和东北等地区抽样,最后确定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和沈阳7个城市。本研究以“排行榜”的综合分值作为“城市发展指数”,包括由GDP、居民储蓄和财政收入组成的经济指标(占比61.8%)、由环境、科教、文化、卫生组成的软经济指标(占比38.2%)。为了便于分组比较,根据综合得分确定北京、上海和深圳为“一线”城市;成都和武汉为“准一线”城市;西安和沈阳为“二线”城市。

       “青年”是指18-35岁人口,样本主要来自两项相关调查。

       第一项是“2019年全国七大城市青年素养调查”,该调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素质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以“95后”“00后”为主要调查对象,由上海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采用线上“答对”平台于2019年11月至12月完成。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和沈阳七城市共计2100名青年参与了调查;其中每个城市300人,以在读学生和职业青年为主。本研究采用了此项调查的相关数据,主要探讨生活于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青年,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