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47(2020)03-52-06 2020年5月3日,B站推出“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宣传片《后浪》,这是B站联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新京报》、澎湃新闻、观察者网等多家媒体,于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的“青年宣言片”,并在当天《新闻联播》之前的黄金时间段登陆CCTV1。《后浪》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登台演讲,“我们看着你们,满怀羡慕”“满怀敬意”“满怀感激”……充分认可、赞美年轻一代。《后浪》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据统计,截至5月5日下午3点,《后浪》的B站视频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弹幕数量达到了17.1万条。[1]B站之外,《后浪》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最高排名14名;搜索指数上,《后浪》的百度指数自5月3日开始一路攀升,整体搜索量同比和环比皆上涨20000%以上;[2]而在微信指数上,《后浪》5月4日的指数为3907万,日环比上升4602.83%。[3]“后浪”瞬时成为2020年度的热词。 《后浪》引起普遍关注,说明全社会对“青年话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起先获得无数肯定和感动的《后浪》,浪奔浪涌数日后,情况却急转直下,一场长辈对晚辈深情告白甚至礼赞致敬的温润大戏开始被解构,遭到“后浪”青年们的疯狂吐槽,从演讲者何冰、目标对象“年轻一代”、实际受众问题,到《后浪》的行文逻辑、叙事结构等,都成为争议点,甚至B站本身都成为被狙击的对象。有人认为《后浪》只是B站策划的一次成功营销而已,因为在《后浪》被刷屏的五四青年节当天,B站美股盘前上涨超4%,开盘后,B站股价一度上涨近8%。种种情况表明,从世代关系、代际对话的角度来看,《后浪》没有真正打动“后浪”们。 一、青年吐槽《后浪》的主要观点 (一)《后浪》使青年产生现实割裂感,觉得自己被粗暴地代表 《后浪》视频中呈现的青年是“一线主流城市的青年”,而且只是这个群体中极小的一部分,所展现的当代青年形象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后浪”表示自己是被B站强行代表的“年轻人”。 知乎有一条答复获得2.3万赞:“视频里哪怕出现一个电子厂工人,一个外卖小哥,他们不甘平凡努力奋斗,我都会觉得这个视频很不错,可是这些人有出现吗……青年节难道不是所有青年的节日吗?那被刷掉的百分之五十就不是青年了?他们不也在奋斗?他们的生活就不配被关注?”[4]青年,尤其是普通青年、底层青年被极小一部分所代表。 知乎上“激情的言辞让我热血沸腾,落魄的日常让我心灰意冷,这割裂的感觉让我自卑”[5]获3.5万赞;“这种宣传视频私认为简直就是生动形象向我们展示着,什么叫割裂的认知,什么叫贫富差距……”[6]获2.3万赞;“作为一个河北十八线小县城长大的人,视频中的生活只存在于想象中。学习、作业、考试从小学开始,到高考结束,当视频中的那些同龄人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热爱的时候,我们还被‘困在’学校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课外书,没有自由的时间。近乎全封闭的学校,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只为了自己不要跟个与世隔绝的原始人一样。这样的我们对那些‘热爱、理想、自由’连触碰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不是自己做不到,谁会甘心只去看别人的视频呢?”[7]获0.5万赞。《后浪》中少数up主五光十色的生活让多数平凡“后浪”产生了现实割裂感——“你所说的后浪们的生活,我压根就没过过!”大多数普通青年真实而艰辛的生活方式被几个光鲜亮丽的up主代表了。 当一些所谓的斜杠青年在享受《后浪》视频中的闲暇生活时,普通青年或许正在深夜的写字楼内熬夜加班,抑或是在施工工地上汗流浃背,又或是穿梭于城市街道运送外卖和快递。对他们来说,有自己的闲暇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天方夜谭。大多数普通青年的闲暇生活形态被代表了。 有自由媒体人认为,“后浪”这个概念,已经失控了。在社交媒体中,“后浪”彻底偏离了原初的含义,开始带有两个全新的含义。第一个是生活优渥的有钱有闲阶级,第二个是对社会怀有天真幻想的“韭菜”。[8] (二)《后浪》展现的价值观有悖于五四精神 《后浪》选择的时代横截面充满了小资情怀,充满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与五四精神相悖,与时代精神不符。知乎上有两条高赞答复称:“五四精神核心是:爱国进步和民主科学。五四精神的主体是改天换日的新锐知识青年,五四青年要打碎不公的旧体制,建立公平。《后浪》的精神是:资本世袭与消费主义。后浪精神的主体是消费主义青年。后浪青年要维护资本世袭的旧体制,建立等级制。”[9]“五四青年节,是号召年轻人引领未来,是在想把建设祖国的使命交给他们。但,年轻人的视野不应该被这些消费场景所掩盖。真的推动时代进步的,不是这些漂亮的场景,而是对科技的钻研,对社会的理解,对政治经济规律的掌控。B站的这个视频,展现的并不是时代的核心价值,而是它商业的核心价值:年轻人的新型消费生态,就像游戏或者电视剧一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