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青年研究中,还是在青年工作中,人们都经常会提到“青年问题”。青年问题是指青年发展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不正常、非期待现象。青年问题不符合人们的普遍期待和社会的一般状况,因而被人们视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青年问题属于青年现象,但这种现象不是出现在个别青年身上,而是多数青年面临的发展问题,或至少是一定数量青年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青年问题属于人的发展问题,除具有人的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之外,还包含着青年特有的发展困扰,因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正因如此,对青年问题进行完整而准确的界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多年前就曾有文章指出,“把青年问题研究中特有的一片混沌整理就绪殊非易事。除了一些零星混乱的研究结果之外,我们尚未见到概括性的理论”[1]。时至今日,这种概括性理论欠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青年研究界仍然缺乏关于青年问题的整体性研究和一般性界定。青年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而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多维度的指向,因此要对青年问题进行仔细辨析,做出具体的科学区分。根据青年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在整体上把青年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对每一种青年问题进行一般性的解读,从而对青年问题做出概括性的理论阐述。 一、矛盾性青年问题 从哲学角度看,人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这些矛盾就成了人的问题。与中年人相比,青年作为14~35岁的人,处在自身发展的快速时期,尤其容易出现各种发展性矛盾。矛盾性青年问题是指青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内在矛盾。这种青年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未成年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矛盾。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非特定化”[2],这是指人的器官在构造和功能上具有行为非特定化的特征。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这种未完成蕴含着可塑性和发展性,因而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之中。人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就必须超越纯粹动物的生存方式,在超自然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进化。人的潜在的素质和能力,自然界没有在人出生时就赋予人,没有使它们一步就达到完成,它们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因此,人就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从一出生就适应自然环境的角度看,人的生理器官和功能在特定化方面存在不足和不完善,这促使人必须尽力地、持续地发展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人在生物学上的不足,恰恰成了人的发展的起点和空间。人的发展之所以有必要和可能,是因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结构具有非特定化、非专门化、不确定性、不完善性、未完成性的特征。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时期是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快速进步时期,也是人的生理功能形成和成熟的时期。因此,青年的发展不是一种劝导性的行为规范,而是植根于人的自然结构的必然选择,“首先是人的自然性的发展”[3]。 在青年问题的学科研究中,最早的是20世纪初心理学家对于青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后来产生的青春期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理论,对青年发展的矛盾性做出了多层面的阐释。就青年发展存在矛盾而言,青年问题的“根源在于青年的深刻的内心冲突、情绪感染或是不同体验之间的矛盾”[4]。青年的职业融入问题,可以被解释为青年在情绪和认知上与新的职业环境相适应的问题。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的一生中,青年早期是充满发展矛盾和成长风险的阶段。未成年青年随着荷尔蒙的日益分泌、性意识的逐渐萌发和外貌的明显变化,会产生成人意识和各种生理困惑及心理烦恼。以第二性征的出现为标志,未成年青年的身体、生理、智力在加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未成年青年形成了性别角色意识,并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许多未成年青年会出现青春期心理的动荡,产生激奋和自豪,或者消沉和自卑的情感体验。未成年青年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识、自主心理和个性特征,产生了社会交往的需求和社会参与的愿望。他们“面临着自我评价与社会认可、自主倾向与社会依赖、交往冲动与封闭倾向、社交增多与角色混乱等新的矛盾冲突”[5]。青年个人如果不能调节好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就有可能会出现自我中心、自卑消极、固执偏激的现象,产生人格发展的障碍和异常。青年研究界很关注部分未成年青年出现的学习障碍、情感失常、反社会行为、青春期心理危机等心理发展问题。青年早期被有的研究称为“叛逆期”“暴风骤雨期”,这未免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个时期无疑属于人的心理发展问题的多发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帮助青年养成健康的社会态度和行为适应,引导他们自觉地化解内在的矛盾冲突。 矛盾性青年问题的发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青年研究界,对青年问题的社会性有较多的研究,但对青年问题的自然性关注较少。其实,青年问题首先属于一种青年发展的自然现象,表现为青年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尽管青春期理论只适用于对未成年青年的解释,而不涉及已成年青年,但是,从整个青年阶段看,青年发展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自然性因素。人的许多困扰和麻烦,一般说来在14岁之前出现得不多,在35岁以后大多已经解决,因此,人在青年时期往往会发生较多的发展性矛盾。青年作为人生的一个阶段是“古已有之”的[6],但在不同时代,青年的年龄区间是有差异的。考虑到青年年龄区间的时代差异,当代青年问题发生的年龄区间与春秋时期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4岁之前,一个人属于少年儿童,受到家庭的抚养和保护,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处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安排和预设的物质生活、思想意识和人际关系的环境之中,在通常情况下较少直面尖锐的发展问题,偶然遇到了也往往不会有多大的危害。人到14岁成为青年之后,这种相对安静平顺的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个人进入青年阶段,自我意识就会明显地增强,开始发现外部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求知欲也特别强烈,真正开始“志于学”时期,会出现不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问题。这些问题伴随青年的高中、大学学习和随后的就业,持续21年的时间,到了35岁以后,人的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如受教育、成家立业等,基本得到了解决。即使没有解决的,也大致定型了,不再成为突出的发展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