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伦理整合的传统资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任剑涛 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510275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信息时代:伦理成了问题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一批西方学者撰写了以断定时代特质为主题的著作。在这些作品中,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其严谨的学术性受到瞩目。而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则以其通俗的笔调,刻画出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时代的独特风貌。这些著作,汇聚成一个声调:我们正在走出工业社会,进入一个“后工业”的或更直接地说“信息”的社会。

      在这些西方学者的笔下,人类社会的历史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社会(或称为前工业社会),第二阶段是工业社会,而现阶段则处于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按奈斯比特综合丹尼尔·贝尔等人的见解指出的,“在农业时期,竞赛是人对抗自然。工业社会使人同人工组合起来的自然相对抗。在信息社会里,文明史上第一次竞赛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互相作用。”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媒介是信息。信息成为战略资源。知识成为首要产业。并且,他论证,基于五件“最重要的事情”,人类社会从50年代后期,便开始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这五件事情是,“真实的”信息经济已经发育起来;由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信息流程消除,变化步伐加快;新信息技术会首先应用到旧工业部门中去,并产出新活动、新方法、新产品,我们进入了知识密集的社会;新信息时代的技术成败与人类深厚感情的联系。

      西方学者的分析,尽管在理论上的自洽性还有待提高,但是,观察我们时代的社会状况,尤其是考虑到高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及这类事件对于当今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他们所下的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的结论,有其客观依据和言之成理的地方,值得我们慎重地对待。在信息时代,政治与经济依然是雕刻社会面目最锋利的两把刻刀。但是,依他们的理解,由于知识价值革命导致的思想文化矛盾空前突出,已经使得为解决主导观念与文化大众之间冲突的“文化矛盾”,变得与解决经济和政治这类可以以制度创新和完善来解决的“世俗矛盾”一样重要了。而一系列文化矛盾中凸现出来的中心,正是日益趋同的技术生产与放肆膨胀的自我表达与自我满足要求之间的矛盾(贝尔),是完全按程序操作并且日益自动化的高技术与人类日显迫切的情感需要之间的矛盾(奈斯比特),换言之,人类的技术处境与人的伦理情感发生了冲突。信息时代,伦理成了问题。

      伦理整合的必要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这个“新时代”,所面临的局势确实是新鲜的。信息经济的发展与高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处理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之先,得处理好人—机关系。一方面,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装置的迅速扩展,正在开始形成所谓的“信息环境”,这引起了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的质的变化。另一方面,人们在对这种处境作出反应时,分化为两种趋向,一些人认为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所具有的低成本、普适性、平等性,既可以解决物质生产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也可以化解以往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将伦理问题一锅端了。从而,走向信息崇拜。与此不同,另一些人则认为,由信息生产与传播所依赖的计算机技术,甚至美其名曰人工智能,不仅未能解决政治民主、经济增长一类“世俗矛盾”,而且,还使得人际关系的处理、道德观念的灌输、群际意识的培育这类“文化矛盾”,变得尖锐起来。因此,呼吁打破“计算机神话”。

      历史地看,当人类处于一种新环境时,轻快的乐观主义常常是成问题的。而慎重的悲观主义似乎更启人心智。因此,当我们今天置身新的信息环境时,把注意的目光聚集于它带出的问题,是适宜的选择。对此,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角度是信息的产销过程对于伦理的影响。信息的生产,在现代社会中部门很多,源头广泛。但是,信息的过滤不严。有用的信息与无用的信息在同时被生产。一方面,这造成了我们用以判断世象真假和对错是非的整体认知,被淹没于杂乱无章的细节之中;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责任观念淡漠的生产氛围。由于信息生产的多元性,尤其是互联网容纳的信息生产者数量的极其庞大,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而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要控制言论自由的二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信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泄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并借此谋利的机会。信息的消费,今天已非常普及。但是信息消费既把社会大众隔离成发出信息的生产者与接受信息的消费者两个群体,从而使前者握有左右后者思维与判断的无形权力,后者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明是非。伦理的决断力因此下降。同时,日益普及的在信息接受终端面前“了解”世界的方式,还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一人一机的信息接受方式,使“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天地,在那里你可以为所欲为。不用再和人打交道。”而且这种一人一机的信息接受,因为完全是在既定程序的左右下进行的,计算机程序(尤其是计算机游戏程序)编制的非道德性原则,使人在不自觉中患上“精神麻木症”,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这就如西方学者描述的“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着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感置之度外;在当今的社会里,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尸体只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4000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战争的连续升级被看成是和平,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谈起。”(转引自《信息崇拜》108页)可见,信息时代的伦理确实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是,主流的伦理观念已淹没于散沙式的个人祈求之中,自觉的道德要求已隐匿于信息的随意接受之中。社会陷入伦理上的分裂、矛盾、无序状态。个体伦理无法使个人的行为保持全方位的确当性,公共伦理无法使社会维持相互协调的人心秩序。本来应当作为调整人—己、义—利关系的伦理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必要再整合。否则,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得不到伦理的保障,信息时代同样会陷入物质丰足与精神混乱的尖锐而不可自拔的矛盾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