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伦理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生态伦理观的出现是人类向“新意识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现代哲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是伦理学的新突破,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要求确立的基本原则是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字号: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活动成为改变自然生态过程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使人类从自然界获得丰富的资源,为人类建立了日益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道德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人类就必须抛弃许多长期珍视的价值观念和习惯,建立新的道德理论,选择正确的生态伦理行为。

      一

      人类活动是一种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的理性行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人类一直以自己的利益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和动力,视自然为自己的对立物,以技术为中介,通过改造自然的活动,获得自身的利益。在这里,自然资源被视为是无限的,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的,它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是无主的,人类可以尽情享用而不必考虑对它的义务。可以说,迄今为止的整个现代文明就是在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人类为此而无比自豪,认为自己已经最终战胜和主宰了自然界。然而,这种以向自然的索取量来表示的成功是局部性的、暂时性的。早在100多年前, 恩格斯就曾经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要警惕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今天,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表明,自然界是一个没有被战胜,更没有被打倒,而仍然拥有无比强大力量的对手,当它受到损害时,它以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来表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直到这时,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概括人类的历史时曾指出,人类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化与环境的挑战和应战组成的。他认为,人类历史有两个主要过渡时期,第一个时期始于10万年前,从无意识到自我意识过渡;第二个同样重要的时期发生在现在,我们的继续生存要求向新意识过渡[1]。

      向“新意识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态伦理观的出现。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从世界环境破坏中认识到,任何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它不受道德约束条件下,非常容易被滥用,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于是人们提出,由于人类拥有巨大力量,因而必须对大自然承担责任。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以生态伦理观为理论基础的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西方学术界又称为“环境哲学”或“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和自然的道德学说,亦即是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人的价值学说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兴伦理学科,是如何对待生态价值、如何调节人们与生物群落之间、如何调节人们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说。生态伦理学是由法国哲学家、医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A ·施韦兹和英国环境学家A·莱奥波尔德创立的。他们主张,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 人与社会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人类需要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观点应用到处理自然、生态关系中去,“人与自然”应作为伦理学的一项基本准则[2]。

      生态伦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哲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是伦理学的新突破。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主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罗尔斯顿在分析环境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区别时指出:“旧伦理学仅强调一个物种的福利;新伦理学必须关注构成地球进化着的几百万物种的福利。”这种新伦理学认为,一种植物的活动是一种宝贵的状态,它从事着对它自身和同类生物的保护。杀死一棵植物是停止一个生命,灭绝一个物种则是停止一个几千年的历史。因而他主张:“如果一个物种仅仅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对待其他任何事物都按照自己的用途而对待之,那么在这种框架中生活只是一种道德的天真。”[3]

      生态伦理学主张改变两个决定性概念和规范。其一,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其二,道德权利的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生存的权利”。这两个转变是伦理学的一次新的变革。因为自古以来,道德待遇是人特有的,只对人讲道德。现在要把人类伦理行为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赋予它们的价值,承认它们的生存权利,并制定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约束人的行为,这是传统道德法典中不曾记载的。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规范一旦进入实践发挥作用时,就会导致人类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许多重大变化。这将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再次升华,意味着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树立人与自然共和谐的人类活动的指导思想。自此之后,人类将选择在地球上的可持续生活的新的谋生范式。

      二

      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不是自发的、偶然的,实际上它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尖锐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经济要发展就必然向自然索取,这就可能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另一方面,治理环境问题需要增加投资和设备,这就可能把进行经济建设的投资用于环境保护,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建设。60年代,西方一些人片面夸大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认为:要发展,就必须以失去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为代价;要环境,人类就要放弃工业化,停止发展。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停止发展,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因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是达到人类幸福生活的主要手段;同样,环境污染、破坏也是人类不可能接受的,因为环境危害、生态失衡也要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损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观要处理的,实际上是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伦理观是人类对待自然所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等的价值体系,它关注的是人对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地球上各种生命和整个自然界抱什么态度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