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论道德与人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明理 淮阴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学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伦理思想史上还没有哪一种道德观像杜威的实用主义那样使世人产生两种如此截然不同的相反态度,即被一些人奉为圭臬,又遭一些人强烈的批判。批判者认为他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是典型的道德工具主义,不仅大大地亵渎了道德的崇高性,而且从根本上取消了道德。诚然,这种批判是中肯的。不过,这种批判也多少带有些片面性,而这恐怕又与我们对这一道德观所依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应建之于人性的根基之上——未能很好地注意不无关系。而在对道德与人性相互关系问题的思考上,杜威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思想。

      一、道德的人性基础

      1、关于道德与人性的诠释

      杜威从两个层次上考察了道德的内涵。从道德表现形式看,“道德是指风俗、民间传统和既成的集体习惯”。〔1〕简言之, 道德即风俗习惯。它是个人活动必须把它本身编织进去的模式。从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角度看,道德是处理道德情境的工具,作为工具,道德就是一种“考察和筹划的特殊方法”。这便是杜威对道德的含义的最本质和最具特色的理解,他把对道德的这一新解释称之为伦理学上“哥白尼式的革命”。

      杜威对人性的理解颇具特色,他认为人性包含不变的内容和可变的形式两个基本层次。所谓不变的人性内容,是指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由于人的身体构造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固有要求,杜威称之为“需要”,这些需要既包括直接属于肉体的需要如本能欲望等,又包括非直接属于身体方面的需要,如行动需要、显示自己的力量的需要、合群的需要和由此而产生的团结友爱、合作与竞争的需要等。这些需要不仅是不变的,而且是人之为人的一般。所谓可变的人性形式,也就是道德。杜威把人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尚——他所理解的道德——视为表现不变人性内容的可变的具体形式。

      2、道德不能脱离人性——对道德约束论的批判

      杜威对长期以来那种把道德与人性分离从而把道德视为压制约束人性的“传统思想”。持激烈批判态度。传统的约束论认为,如果道德不是为了“管束人性所固有的那种接近堕落的弱点,它可能完全是多余的,道德必须始终在扮演具有外在强制力的人性守护神的角色。在杜威看来这是“非常有害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建立于对人性的无知和漠视的基础上的,它不仅把道德与人性分离,而且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这势必要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后果之一,“脱离人性积极根基的道德,必定大都是消极的道德,它强调回避和避免邪恶,强调不做事情和遵守禁令。”〔2 〕在这样道德环境中的人由于非常像任何人一样,就最容易避免指责,而不受指责就是善的标志。因此这种消极的道德培养出来的人大多唯唯诺诺,个性整齐划一,性格枯燥乏味。从而泯灭了人的活生生的创造力。然而正因为如此,它又会被具有“比较粗野而强有力”的天性的人视为“无用之物”,在他们看来,“为人善实际上和无效是同一个意义”,这样,他们就在实际行动中抛弃了道德,把“善良留给那些愚蠢的人,留给那些被他们叫做笨蛋的人”〔3〕。

      后果之二,它导致一些人尚本能而轻道德。“人们对道德同人性分离的另一个反应是,把自然的冲动浪漫主义地赞美为比一切道德主张来得优越的东西。……把无限制的欲望满足同自由的个性实现等同看待。……为了情感而取消了客观的理智。”〔4〕

      后果之三,它使人们逃避现实,进而逃避责任。有些人真诚地信奉与人性的普通现实性相分离乃至相对立的道德信条,使得他们“热衷于精神上的自我中心,他们被他们的性格状态所迷住。关心他们的动机的纯洁和他们灵魂的善良。自负的意气昂昂伴随着这种专注,它能产生一种腐蚀性的不合人性的行为,而这种不合人性的行为超过任何其他已知形式的自私的可能性。”〔5〕由于过分坚持理想境界来看待生活, 会以极为冷淡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看成是“平庸和卑鄙龌龊”。拒斥现实,逃避现实,独善其身,孤芳自赏,孤傲清高,退缩到理想中去,把理想当作一个“藏身处”,一个“避难所”,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

      总之,“道德同人性的分离最后终于把道德从公开的光天化日之下推向阴暗和自私的内心生活中去”。〔6 〕导致道德失去应有的积极的活力和作用。道德要想得到信守,“只有当它们诉诸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并且在人性中唤起一种积极的反映时才行。道德原则要是通过贬低人性来抬高自己,实际上是自杀,否则,道德原则就是把人性卷入到无尽的内战中去,并把人性看作是没有希望的一堆杂乱的矛盾力量。”〔7〕

      3、人道德化之必然

      在杜威看来,一方面,不能脱离人性去谈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的道德,是人应付环境的工具;另一方面,也不能离开道德谈人,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毕竟都是具有其道德特质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注意道德并按道德的权威行事?概括杜威的思想,他指出了三点理由:其一,个人之道德化取决于个体对社会集团和他人的依赖,“一个人往往由于他继承了他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而获得道德。集团的活动是早已存在的,而使他自己的活动多少同化于他们的行动模式乃是参与在其中的一个先决条件。……每一个人生来是一个婴儿,而且每一个婴儿从他第一个呼吸和第一次发出哭声起便受到别人注意和要求。这些别人……是具有习惯的人,而且总的说是重视自己的习惯的人。”〔8〕简言之, 道德是个人活动必须把它“编织进去的模式”。

      其二,人的道德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实质内容的一部分。人为什么要按道德的权威行事呢?杜威认为就经验的意义来说,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简单的:“权威就是生命的权威”。人使用语言,研究文学,掌握和发展科学,以及从事艺术修养等等是人所特有的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道德正是从这些生活内容中生长出来的,并已“长入”这些生活内容之中,作为它们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任何人要想试图避免包括道德在内的这些生活内容,就意味着避免生活,意味着停止和结束生命。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在要道德和不要道德之间作出选择,而是在较明智和较有意义的道德与较不明智和较无意义的道德之间作出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