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岱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有一个建设新道德的任务。毛泽东同志说过:“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新民主主义论》)当时,文学革命成功了,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的主导地位,但建设新道德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这是因为,“五四”时期有人提倡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当时,大力宣扬科学和民主,称之为“赛先生”和“德先生”,有人说仅仅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还不够,还要请来“莫拉尔”(MORAL)小姐。 所谓“莫拉尔”,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道德。但是,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不合乎中国的国情。“五四”以后,也有进步人士宣扬共产主义道德,但未能在全国推行。直到全国解放以后,建设新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任务才真正得以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于道德,我们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

      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就要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加以分析,批判其中陈腐的传统,发扬其中优秀的传统,加以改造提高。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陈腐传统主要有两点:一是等级意识,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应当彻底否定。今天,君臣关系已经不存在了,但还有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领导与群众、父与子、夫与妇都应该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废除任何等级差别。二是儒家学说的迂阔倾向。儒家在一些问题上表现了迂阔倾向,割裂了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联系。中国上古文化始于炎黄,炎黄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春秋时期,许多人讲“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也是兼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有重大的贡献,强调正德,但对于利用、厚生重视不够。孟子强调“何必曰利”。其实,利益还是应当讲的,尤其国家和人民的公共利益是必须研究的。

      我们现在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其中包含古代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中国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主要有四点:(1 )爱国主义思想;(2)人格价值观念;(3)人际和谐思想;(4)社会责任观念。 爱国主义思想远有渊源。孔子曾讲过“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七年),强调保卫华夏的文化,以后出现了许多民族英雄。中华民族包含许多民族,每一民族都有其保卫民族主权的民族英雄。中国哲学肯定人的价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提出“良贵”观念,认为人人都具有天赋的内在价值,强调人格的尊严;认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人格的尊严比生命还重要。西方基督教有所谓原罪,认为人人生来都有罪。中国古代则认为,人人生来都具有内在的价值,这可以称为“秉彝说”。《诗经》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认为人人都有好善之性,所以是有价值的。中国哲学肯定和谐的价值,以和为贵,和的观念承认差别,是具有差别的统一。古代哲学家强调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对于社会应负一定的责任。孟子以禹稷为例,认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见天下有饥者由己机之也”,每一个人都应对社会、国家负一定的责任。儒家强调社会责任心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现在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依法治国。中国古代自两汉至明清,二千多年来,受儒学的影响,实行“礼治”。礼治重视等级秩序,重视感情关系,法治则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儒家的一些思想,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以及“三讳”(为亲者讳、为贵者讳、为贤者讳)都是妨碍法治的。中国古代法家主张“法不阿贵”,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法家所谓法是专制主义的法,维护君权,是不可取的。

      儒家思想虽然有一些深湛内容,但是儒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经过时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新儒家企图复兴儒学,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复古主义。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之下,经过全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