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学校德育,过去被视为禁区,很少研究。流行的观点认为,德育是阶级性最强的,西方是资本主义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是截然不同的。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德育作为一门育人的科学,具有某些共同规律性的东西,研究和揭示当代国外学校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对于改善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一) 国家重视并亲自领导、管理学校德育,是当代国外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首先,世界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代西方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教育。大会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当代西方各国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要求和意见,组织专门机构展开调查研究,然后又由最高领导机构作出重大决策,在全国推行。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1990年2 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全美州长会议,会上正式通过由乔治·布什总统签署的《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1991年4 月,布什签发了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美国教育的四项“战略目标”和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后者中就有三项与德育有关:要求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合格;成年后必须掌握在社会竞争中和履行公民权利与责任时必需的知识、技能;每所学校都没有毒品和暴力,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纪律的学习环境。1993年4月,上台不久的克林顿政府颁布了题为《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与布什的《教育战略》基本一致,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克林顿政府认为,新政权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复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 英国以往课程多由各学校自定,但只有德育自本世纪以来均由国家管理,战后又成立多重机构加强领导。如1978年,在英国教育大臣提议下,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研究制定统一的学校德育计划。1988年,英国政府在颁布《国家课程》时仍然规定宗教为必修课,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八条基本目的中,有四条是讲德育的。最近,英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本堪称是当代最重视学校德育的国家。五、六十年代日本曾一度倾向于为经济服务,注重技术教育,但70年代后特别突出德育。近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甚至把教育当作日本兴亡的关键来看待,于1988年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德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可以说,80年代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基本集中于德育改革。 西欧一些国家虽然不设道德学科,但政府通过法律或特设委员会对全国德育进行有效指导。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都设有专门的国家德育机构或专人负责,亚太地区自70年代以来曾多次举行学校德育研讨会,基本上都得到国家政府支持。 其次,战后各国不断强化对德育管理,通过建立德育机构,健全管理体制,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学校德育。主要有几种做法:其一,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方案、政策和课程,规定课时,编制统一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具体教育目标。其二,实行部分干预,如制定统一的德育方案,拟定主要德育目标,规定一定的课时,但不编制统一教科书及操作方法。其三,政府实施政策干预,在政策上规定学校德育的目标,理论上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实践让学校自由实施。 (二) 德育教育与法制相结合,是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德育教育与加强法制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效果十分显著。 日本1971年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重视德育和体育,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儿童”。1987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根据教育基本法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为学校德育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西方国家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法规的作用。在美国所有大学都设有校警,大的学校还设有警察局,学生若有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重则交校外警察局法办。而且,西方学校把许多德育教育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如《常用语言、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准则》、《与学生有关的社会准则》、《有关文化的社会准则》、《对领导和政府抱的态度》、《有关财产的社会准则》、《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准则》等,严格执行健全的法规与准则,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