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把德性论看作是一种与道义论和功利论并列的伦理学,对人际道德行为进行解释与规范。事实上,古典德性论的内容极为丰富广泛,远远不止于此。“德性”指向人——行动者——的美好完善,这就自然涉及“什么是人”以及“人的好是什么”的问题,并进而引发更多问题:人的完善是成仁(成人)还是成圣(成神)?这是否就是至善?至善能否作为一个目标被追求?亚里士多德在考察人生终极目的时将这几个主题糅合在一起论证:第一,行动即目的:扭转手段-目的之目的链向前指向,将德性-行动本身设为终极目的——至善;第二,至善即幸福:幸福的实质不是外在财富权力,而是人本身的卓越优秀。第三,人是社会性的:追求盛德大业和公共荣誉表明人本质上是政治人。进入希腊化罗马时代后,公元一世纪的“中期柏拉图派”哲学家普鲁塔克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他的德性-行动论指向政治积极行动中成就优秀有为的政治家。然而,到了公元三世纪,当“新柏拉图主义”大师普罗提诺横空出世时,却开出了一种大为不同的“德性论”:第一,至善是静止的太一,而不是我们的德性行动;第二,德性指向的不是成人,而是成圣;人本质上不是生物,而是灵性化的纯思。所以,幸福不是人性卓越,而是灵性卓越;第三,德性本质上不是政治性的,而是个人性的,是净化人与世间的一切关联,从孤独的灵魂走向孤独的太一。 普罗提诺这种垂直升华的德性幸福论与普鲁塔克的政治德性论显得如此截然不同,以至于人们不禁要问:它们都是“柏拉图派”吗?本文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是:这两种思想体系都可以被视为“柏拉图的”,不过是在瓜分柏拉图遗产的不同维度。柏拉图哲学极为丰富复杂广博,既关心社会道德和谐,也关心个体的灵性命运。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领域。普罗提诺突出的是柏拉图哲学的灵性维度,他认为这个维度是传承了远古智慧并经过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柏拉图所阐发的道统。①这一道统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视角,普罗提诺把柏拉图在各种对话录中尝试地(比如《巴门尼德》)或神话地(比如《菲德罗》)探讨的超越性本体观点建立为一个肯定的、系统的、教义学的“一元三层”体系。最高本体是超出理念之上的“太一”。“太一”的满溢(漫溢)产生了“纯思”,而纯思的满溢产生了普遍灵魂。本体再往下满溢则形成各种灵魂与世界: 太一(至善)——纯思(圣智)——普遍灵魂——世界(灵魂)——人(灵魂)——动物(灵魂)——植物(灵魂)——质料 灵魂发挥德性管理世界和人,并向上追求对太一本源的回归。这种灵性追求必然与社会道德追求构成相当的张力。观察新柏拉图主义对这一张力的处理,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德性论”的丰富内涵,有助于理解柏拉图思想,也有助于理解希腊化罗马哲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新发展。更为广义地看,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哲学与宗教,无论是新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与基督教,都提出了关于伦理学与灵修学的张力关系的独特的建议,值得进行梳理与研究。从普罗提诺入手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开始。 下面我们将从考察普罗提诺对德性的新解说出发,依次探讨他对成仁成圣、幸福和至善的与众不同的观点。 一、德性:成圣还是成仁 伦理学关注行动的对错或“规则”。但是古典德性论除此之外还关注“人的完善”,即行为者本身的美好。换句话说,道德行为有两个成就,而不是一个成就。其中,“人的完善”的成就甚至还可能高于“行为正当”的成就。这种行为者自身指向的立场当然是严格的道义论伦理学所反对的,但是古典人认为“为己之学”完全是应有之义。最早讨论德性论的苏格拉底频频提醒人关注自己的灵魂拯救,而古典德性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也是以主体幸福之名而开始其整个论证的。 既然以人的完善为终极目的,那么自然就要追问:什么是人?人是动物,还是人,还是神?“人的成就”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成仁与成圣。一般而言,道德的宗旨是成仁(“仁”是人,真正的人),灵性哲学的宗旨是成圣。以亚里士多德和普鲁塔克为代表的德性论指向的是成仁(君子,贤人)。然而,在普罗提诺看来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追求“与神相像”,而不是与贤人相像。②成仁与成圣体现在不同的德性系统上。普罗提诺提出,日常人说的德性其实是政治德性(civic virtue,公民德性),然而这不是高级的德性,高级的德性是在此之上的“净化德性”(purifying virtue)。通过净化达到的更高级德性是纯思的德性。严格地说这已经不是德性,而是德性的理念=范式。③《九章集》第二篇“论德性”开宗明义地问道:人们希望逃离此世成神。那么神是什么?神是完美者。完美者是什么?就是具备完美性质(美德)者。因为与身体相比,灵魂要更接近于高级本体,所以常人容易想象灵魂就是全部的神,并以为能发挥灵魂的力量达到政治美德的人就是变得与神相像。④史诗英雄阿基里斯就被称为神或半神。然而,政治德性其实只是作为灵与身“结合者”的人的社会美德,是平衡来自身体的激情、恐惧、欲望、痛苦和快乐等扰动,协调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然而这些美德未必适合于描述神(本体)。比如“自制”德性——难道神还应该被赞美为能控制自己的低下欲望吗?政治-公民美德旨在处理社会性问题即人与人如何正当相处的问题。然而诸神根本没有这些事情要处理,所以也不会视此为“美德”。贤哲认同于神而非“灵身结合体”,而是纯思。所以,其德性就不是灵肉冲突中的胜利,而是灵魂从身体之中彻底离遁的胜利。于是,节制、正义、勇敢、智慧等德性都必须从净化德性的角度重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