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或生态伦理学的讨论中,如同“非人类中心主义”有种种不尽相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也可能有各种不完全一样的理论看法。已经有许多作者就其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做了说明,我也曾撰文表明过自己粗浅的看法(见《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我认为,所谓伦理学,就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般规范或准则的学科,而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应该是研究涉及到生态或环境问题的人际关系原则的。这与有的“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环境伦理学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或人对其它生物物种的道德原则的看法是不同的。但是我想,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同样可以有两个方向通往环境保护的立场:一是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家园,充分认识和永续利用它的所有(外在)价值;二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同时就涉及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在解决生态或环境问题时,应先考虑对他人的影响或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力求圆满、周到、公正。反过来说,只有协调好人际关系,才能保护好自然环境;否则环境将成为人类间争斗的牺牲品。在此,我希望就我所理解的人类中心主义,作几点解释或补充。 一、环境问题的“中心”是什么? 既然是人类中心主义,当然就有个“中心”的问题,而且是以人为中心。之所以是这样有以下几层考虑: (一)环境“危机”是谁的危机? 人们现在总在谈论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恶化,谈论臭氧层的破坏和地球变暖、热带雨林的消失和荒漠化的趋势。但如果要对这些现象作否定性的评价,它的尺度是什么呢?我们粗略地知道,地球已经起码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它的形态、温度、旋转速度、生命形式等均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仅就生命形式而言,因气候、地壳的变迁和晚些时候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的生存竞争,一些物种产生了,一些物种消失了;一些物种进化了,另一些物种退化了。所谓生态的平衡总是相对的;总是处于平衡和不平衡的交相替代的过程中。尽管人们可以讲地球历史的总趋势有减熵的特点,但放大视野看,宇宙中不仅总有些星球、天体在形成,也有一些星球、天体在毁灭。对于这样的过程,科学家总是很冷静地去谈论的,完全用不着“危机”之类的字眼。比如科学家们知道,再过50亿年后,地球可能会因太阳的变化而重新失去生命,即使如此,科学家们依然冷静地认为这是个必然结果。然而对于今天地球的 生态环境状况、对于生物圈内部平衡的破坏,科学家们却坐不住了,他们首先就很动感情地大声疾呼。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只能是因为事态涉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危机、生态的危机都是相对人的存在、人的利益和人的幸福而言的,生态的状况再恶化人类就无法生存,因此这个局面被判断为否定性的。人们希望恢复的生态平衡实际上是相对人类的生存条件而言的,人们甚至希望地球的生态局面因此不再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哪怕是“进化”)。这里,“人”是对环境作出“危机”判断的尺度。 (二)环境的破坏是谁造成的? 能够“破坏”环境的是谁?当然只有人。但是本来在自然界中生活得好好的人是出于什么动机把生态的平衡打破了呢?人显然是认为“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不怎么好,他希望能更好一些,他希望把自然的秩序稍微调整一下,以使自已过得更舒适。这种动机与行为非但不是什么错误,而且完全是创造性的。凭着这种动机和行为,人,而且只有人,事实上成了自然的主宰。但是人的确碰上了大麻烦,比喻地说是“受到了自然的惩罚”。 其实人从来都会遇到麻烦,或多少受到过某些“惩罚”。以前那些很难说与人的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天灾”都被看作是“天”对人的“警示”,更何况今天那些大多实际是“人祸”的自然灾害。但人们通常并不因此停顿下来,反之仍然努力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趋利避害。在科学技术昌明的今天,在自然界“动土”最多的人,也许同时是受其“惩罚”更少的人,可见自然是没有什么“公平意识”的。然而今天的局面异常严峻,环境恶化的趋势几乎难以得到遏制。人的能力究竞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 人改造自然可以说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直接从自然界攫取的事情已经不多了,靠科学技术的手段,人消耗日益多的能源使他的生活更舒适。但现在人们发现,需要使用能源的地方越来越多(不仅消费需要能源,排污也需要能源),而可供他们驱使的资源、能源越来越少,耗能给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大。自然界本身己经被耗尽了吗? 科学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是取之不竭的。但对于人来说,可利用能源是与我们的技术手段相关的:有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就相应地拥有什么样的能源成资源。所谓自然对人(口)的承载力的问题也应作如是观。所以,就能源危机而言,人类现在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能源开发的技术落后于能源消费或消耗的技术,人是入不敷出了。与此同时,人们忽视生产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排放,忽视这些废弃物对环境(水源、空气)的二次污染。因此我们的尴尬也表现在:环境保护和废料处理技术远远落后于资源摄取技术。 当然,能量守恒的理论离人的技术力量、手段还太远。人所直接生存的环境不过是所谓的“生物圈”。一般说,除了阳光以外,它的范围仅限于地球表面上下都不很深远的区域内。能量转换的理论也还只是空洞的原则,人们所能使用的资源形式、其再生手段和转换手段都太有限。人如果想突破这个界限恐怕还有待时日。但关键的问题还不在这里。市场经济不仅调动起巨大的生产力,有选择地推动了技术进步,而且还造成了贫富差别,造成了人们在收入和消费水平上的巨大差别,造成了种种“时尚”和攀比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人是符号的动物,能够理解、体验、想象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会在其他人的实际生活中意识到自己的可能权利。经济学家常说现代经济已不再是由生产决定的,而是由消费决定的。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能源的相对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