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迁移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述评

作者简介:
程晗蓓(1990- ),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效应、社会融合与健康不平等,E-mail:hanbei.cheng@whu.edu.cn,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省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邹游,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 430072;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省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李志刚,通信作者(1976- ),男,湖北天门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城乡规划,E-mail:zhigangli@whu.edu.cn,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省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进入城市时代以来,居住环境与居民健康的联系愈发密切,尤其在“流动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居住迁移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论文结合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研究法,系统评述居住迁移影响居民健康问题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①近15a来,该领域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多,关注度持续上升;文献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但不同地区的研究内容存在显著差异。②主要研究对象由“同质性群体”向“异质性群体”转变,从“一般性群体”向“特殊群体”转变;研究方法由数理统计向混合研究、综合应用转变。③研究视角经历“人口迁移—个体健康”“居住迁移—环境—个体健康”与“迁居轨迹—环境演变—个体健康发展”等3个演变阶段。④近期研究重点有:迁居行为与儿童健康,迁居时空特征与身心健康,住房生涯与身心健康,邻里环境、累积剥夺与健康发展等。结合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注重“整合性”分析;关注城市内部迁居行为和多次迁居轨迹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扩大迁居引发的“环境”因素(如居住隔离、社会分异、职住空间错位等)研究;更多关注迁居对二代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的影响,侧重对非正规居住空间如“城中村”等的研究。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居住迁移”(residential mobility)指的是居民居住地从一个地方搬迁至另一个地方的“单向过渡行为”(discrete oneway transitions)[1]。早期“居住迁移”具有“人口迁移”的含义[2-3],指人们跨越一定空间界限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强调行为主体空间位置的改变,关注长距离迁移[2],忽视了个体的居住迁移经历(residential mobility experience)与不同迁居类型(如季节型迁居、旅游型迁居和“居住逡巡”①)[2,4]。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家庭出现诸多新的居住模式如LAT(“分开同居”,保持家庭关系,但不住在一起)①,学者们也加强了新变化下的代际(或亲属)关系转变等方面课题的探讨[5-7],强调新的“居住迁移”更具“流动性”,强调迁居类型的多元性,时间、空间的过渡性等[2-3,8-9]。总之,居住迁移兼具“过程”与“状态”的双重特征:当动态考察迁居行为时,“居住迁移”是一个过程;当静态考察迁居结果时,“居住迁移”是一种状态。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定义标准具有广泛性,包括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预期寿命(life-expectance)、自评健康状况(self-reported health)和主要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BMI/obesity)和糖尿病(diabetes)等[10-12]。不同对象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同内涵:例如,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行为失范、不合群、焦虑和抑郁;成年人和老年人表现为“情感健康”和“心理困扰”(stress & depression);以及特殊群体如“产妇抑郁”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等[13-15]。

       进入新时代,居住迁移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转型时期,流动性的增加和“移民化”也是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引发诸多健康问题。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学和社会学领域,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多在宏观层面量化分析城乡迁移前后个体健康状况的变化[16];关注不同代际[17]、户籍[18]、文化程度[19]、职业阶层[19-20]、收入水平[20]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差异,解析其影响因素。其次是经济学、环境学和医学的研究:经济学主要研究迁居中各类住房政策和收入不平等对城乡居民健康的影响,环境学则侧重探讨迁移过程中的空气污染、水质量等因素对健康危害,医学关注迁移中的可负担医疗服务和医疗制度等问题。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在迁居动因、迁居特征和迁居影响等方面做了系统探讨[21-23];但对个体层面的健康(health)和福祉(wellbeing)研究相对较少,缺少对城市内部迁居(intra-urban residential mobility)与健康互动机理的深入探讨。

       欧美等地发达国家的研究主要涉及医学、健康地理学、环境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呈现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不仅关注了不同迁居模式对居民健康的直接影响,也探索了因迁居而引发的诸多环境特征变化对居民健康的间接影响。例如,在个体层面,研究发现迁居所引发的家庭结构转变、社会网络空间分异和社会资本断裂等对个体健康有显著影响;在社会层面,揭示了迁居导致的社会分层[12]、居住隔离[24]和社区变迁[25-28]等对个体及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总体而言,前沿性、综合性较强的研究仍以西方为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系统、辩证地评述国外研究的近期进展,可以为中国健康城市建设和健康社区规划等提供参考和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居住迁移在影响居民健康的同时也存在反向机制,即健康水平是影响迁居(或再迁居)决策的因素之一。例如,“健康移民猜想”(healthy migration hypothesis)认为,迁居群体的健康状况往往优于未迁居群体[10,16,29-30]。

       总之,居住迁移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问题备受关注,亟待对其研究进展予以系统评述。本文使用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4-2018年所发表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文献时间、领域、被引频次及空间分布特征,阐述具体研究进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指标测度、研究视角等,对热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期一方面指出中国未来在该领域研究中的着重点和新方向,另一方面为健康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 文献计量分析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WOS核心合集的SSCI、SCI-expand、CPCI-S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为样本,检索领域设定为“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环境研究”(Environment Studies)、“规划发展”(Planning Development)、“地理学”(Geography)、“人口学”(Demography)、“社会学”(Sociology)、“医学”(Medicine General Internal,Social Science Biomedical)和“心理学”(Psychiatry,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时间跨度为2004-2018年②;文献类型为“论文(Article)+综述(Review)”;采用“高级检索”,设置主题词“居住迁移(residential mobility)/迁居轨迹(residential trajectory)/居住不稳定性(residential instability)”与“健康(health)/体质指数或肥胖(BMI/obesity)/死亡率(mortality)/疾病(disease)”等。同时补充其他相关期刊文献,如Lancet、Health & Place、Social Science &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等,最终得到338条核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