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的交往及思想地图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春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思想史研究,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章太炎与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从受到英语世界传入的生物和社会进化学说影响,到融合佛教和德国哲学来解决深层次的形而上学问题,思想轨迹高度相似。在章太炎“转俗成真”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他深入阅读、援引过姉崎正治、井上圆了、森内政昌等井上哲次郎学生的作品。日本汉学家馆森鸿《似而非笔》透露的关键事实和蛛丝马迹,结合其他中国学者对井上哲次郎的记述,可以确证1899年章太炎在东京与井上哲次郎的交往,以及双方多次交谈的大致内容。由此出发,章太炎与明治思想界、乃至与19世纪末欧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动机制得以打通。章太炎通过井上哲次郎来框定其周边的重要阅读对象,采择支撑或组建自身思想的元素。面对进化学说所揭示的人类命运的巨大不确定性,章太炎的认识论和伦理观与井上哲次郎却大相径庭。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20)04-0034-15 DOI:10.12192/j.issn.1674-2338.2020.04.004

      哲学家井上哲次郎(Inoue Tetsujirō,1855-1944)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巨人。他是日本人中第一位哲学教授,自1890年留德归国到1923年期间一直担任(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97-1904年间任帝国大学文科大学长。凡此间东大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国文学、中国及印度哲学、英文学、德文学各科的学生均受过他的影响;哲学家井上圆了(Inoue Enryō,1858-1919)、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ō,1870-1945)、桑木严翼(Kuwaki Genyoku,1874-1946)等亦均是他的学生。作为日本近代学院哲学、伦理学的开拓者,他融合东西洋哲学,建构了“现象即实在论”的哲学观。①在日本近代儒学史上,他亦“位居其首”②,不仅开始以哲学立场研究日本儒学思想史,并且参与明治二十年代重兴儒学的运动,力挽之前西化浪潮冲击之下的儒学颓势,其标志即是他1891年推出《敕语衍义》。该书后经文部省审定,作为师范学校和中学教学用书进行推广,一向被认为是《教育敕语》具有半官方性质的解说书。他以儒学忠孝伦理为核心建构国民道德论,辅翼天皇万世一系的日本国体。

      谈及井上哲次郎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关系,此前往往循两条路径而展开。一是关注他所编著的多种修身教科书在中国的译介和运用情况,辨析其中新旧伦理的融汇与异同问题。如樊炳清1903年即翻译了井上《新编伦理教科书》,定名为《伦理教科书》出版;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1907年)及其修订版《(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1912年)则借鉴井上哲次郎参与编著的《新编伦理教科书》《中学修身教科书》(1902年)两种德育教材,等等。③一是在梁启超受明治日本影响的脉络中,爬梳井上哲次郎一系观念的冲击。如梁启超《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新民说·论私德》都留下了参考或阅读井上哲次郎《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1900年)的痕迹④;梁启超《子墨子学说》论述框架则取自高濑武次郎(Takase Takejirō,1869-1950)的《墨子哲学》。高濑是井上哲次郎的学生,包含《墨子哲学》的《杨墨哲学》(1902年)一书几乎是高濑在为井上学说作代言。⑤然而,就章太炎与明治思潮的关联,虽然说近年来学界的研讨续有展开,但井上哲次郎甚至都还没有作为一个思考方向被纳入视野。⑥这也导致,迄今对章太炎与明治思潮关联的理解,存在某种结构性的缺憾,难以窥见许多案例背后的内在联动机制。

      广泛意义上的西学东渐,特别是19世纪中期以降建立在科学革命和生物进化学说基础上的宇宙及人观念的传播,乃是撬动东亚思想版图的关键驱力。这一点在井上哲次郎和章太炎各自的思想发展历程上,都能得到印证。然而,他们从主要接受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进化学说,过渡到糅合德国形而上学和佛学来重建观念体系和伦理依据,呈现出轨迹乃至细节上高度的相似性。特别是,在章太炎“转俗成真”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深入阅读、援引过姉崎正治、井上圆了、森内政昌等井上哲次郎学生的作品;而几乎还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日本汉学家馆森鸿(Tatemori Kō,1862-1942)的札记《似而非笔》,留下井上哲次郎和章太炎在1899年彼此结识并有多次交流的记录。本文将首次掘发、披露相关证据。这就意味着,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并不是两颗运行轨道相似的“孤星”,太炎思想历程中很多看似偶然的遇合,大概率属于有意识的主动行为。而他们所涉及的中、日、英、德几种语言圈人际交往、观念迎拒的复杂线索,更辐射出一幅繁星满天的思想地图。由此出发,进化学说揭示出的宇宙本性(cosmic nature)与伦理本性(ethical nature)之间的冲突⑦,在环球的同一个时空中,就呈现出普遍性;而各个文明的思想家所作的解答,又显露出差异性。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不仅作为思想史的历史主体(the historical subject),并且还各自作为近代观念传播与生产的历史中介(the historical agency),其价值,惟如此方得彰显。

      二、一段呼之欲出却似踪迹难寻的关系

      在外来学说的冲击下调整自身思想,井上哲次郎和章太炎的经验轨迹呈现高度的相似性,即他们都先是深受以达尔文、斯宾塞为主,由英语世界传人的生物和社会进化学说影响,而随后又融合佛教和德国哲学来解决深层次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是从时间上讲,井上哲次郎远早于章太炎。

      井上哲次郎曾对吴汝纶如是讲述自己精神上学问大起的过程,“明治十五六年之顷,进化论始入我邦,而精神上之问题始起,同时基督教传来,博爱平等之说亦行,因讲究哲学。虽此后尚有世运之变,本于精神上之议论者为多”[1](《井上哲次郎笔谈》,P.89)。井上哲次郎出生于福冈,他自小跟从汉学者修习《诗经》《尚书》《左传》等经典,从事经史研究、作汉诗,13岁左右学习英文。明治四年(1871年),他17岁时去长崎,在广运馆学习,并由英美人以英语教科书授课。明治八年进入东京开成学校预科,明治十年(1877年)在刚刚成立的东京大学文学部学习,主修哲学。1877年,美国人莫斯(Edward S.Morse,1838-1925)即在东京大学理学部讲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而1878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芬诺洛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被聘任为东京大学的外国人教师,并成为了井上哲次郎的老师。在芬诺洛萨和外山正一(Toyama Masakazu,1848-1900)的推动下,东京大学成为日本传播斯宾塞进化学说的基地。⑧井上哲次郎后回忆起芬诺洛萨时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