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摄影在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紫灵(1995- ),女,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E-mail:lynntzl@163.com;通讯作者:刘晨(1990- ),女,江西宜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E-mail:liuchen25@mail.sysu.edu.cn(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参与式摄影在近十年来受到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关注。这种研究方法要求被研究者在给定的主题下主动拍摄照片或视频,以具象化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路径,从而展现其动态的、身体化的、非表征化的行为过程。这一方法不仅能促使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还能唤起被研究者的情感和记忆,从而促进调研的开展。本研究通过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参与式摄影的主要类型、步骤及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了介绍,并梳理了参与式摄影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国内未来研究可应用参与式摄影方法的三个方向:①边缘群体和少数族群的地方感及其对地方意义的建构;②日常生活和微观空间地理研究;③社会现象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人们地方认同的影响。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20)04-0009-08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0.04.002

       修订日期:2020-04-18

       1 引言

       可视化的研究方法向来为人文地理学所重视[1-5]。近十五年来,随着西方人文地理学的非表征转向,摄影这一动态的、身体化的非表征过程逐渐进入地理学者的视野[6-9]。对于这些学者来说,摄影活动本身便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将无形的感知和经验可视化为具有物质实体的图像资料[10,11],更能够生动地表现被研究者对空间和地方主观的、富有情感的认知[10-13],从而使研究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被研究者对自身生活世界的复杂感知[1,14,15]。

       参与式摄影(participatory photography)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摄影研究方法,在近十年的西方人文地理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不同于其他可视化研究方法对研究者视角的关注,参与式摄影强调被研究者(即参与者)对研究过程的主导。这一研究方法以被研究者的视角为主,赋予被研究者更多的自主权和更深入的研究过程参与(包括拍摄、筛选、剪辑、访谈、编码等研究过程)。该方法通过结合摄影过程、图像(照片和视频)和事后访谈或小组讨论[12,16,17],获取被研究者认知世界和自身身份的特定视角。也就是说,这一研究方法将摄影活动本身看作一种体验空间和地方的过程,通过分析人们在什么地方进行摄影、对什么东西或人物进行摄影以及如何处理摄影作品,探讨人们对地方和空间动态而主观的感受和认知[3,18],以及如何通过这一方式生产主观的地方知识。

       虽然已有的方法论研究指出,参与式摄影方法具有普遍的应用性,然而,除少数实证研究外,该方法较少从非西方视角得以应用[19,20]。此外,虽然国内人文地理研究已经运用了众多定性和定量方法测量人们对地方和空间的主观认知和意义建构[21-24],但由于人们的认知和感受都是主观知识,已有的结构化研究方法大多难以让人们对自己主观情绪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表达。同时,这些研究忽略了某些弱势群体(如儿童、拾荒者等)自身认知和表达能力的缺乏[23,25,26]。参与式摄影方法的运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更为深入探讨此类议题,并且具象化被研究者的情感和主观认知。鉴于此,本研究对参与式摄影的主要类型、步骤及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参与式摄影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国内人文地理学研究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2 参与式摄影方法的主要类型与步骤

       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参与式摄影有着多种类型与形式,主要包括照片引谈(Photo-elicitation)、影像发声(Photovoice)、自助摄影(Auto-photography)、游客受雇拍摄(Visitor employed photography),摄影日记(Photo-diaries)、照片讨论(Photo-talks),以及参与式视频(Participatory video)[5,11,27-29]。虽然上述形式的参与式摄影研究方法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强调被研究者在研究者给定的主题下进行主动拍摄或视频记录的过程(表1)。

       无论采取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参与式摄影都要求被研究者深度参与到研究的多个阶段,包括拍摄、筛选、剪辑、访谈、编码等。这一方法的应用包括以下五个具体的步骤[5,19,38,48]:

       (1)研究者对研究主题的说明和摄影技术培训。在招募到合适的被研究者后,研究者首先需要说明研究主题,并对拍摄的主题、范围、对象以及注意事项进行阐释。如果是统一发放相机进行的拍摄,那么还需要对相机的操作进行培训,并告知相机的回收和照片的打印、筛选等事宜;参与式视频的拍摄则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共同商讨拍摄的主题、给予剪辑和镜头的建议等。

       (2)被研究者的摄影过程。在一定时间内(自助摄影和照片引谈通常是1-2周,参与式视频的时间要求则会更长),被研究者使用摄影设备(手机、相机或者由研究者提供的其他摄影装置),按照既定的主题来审视自身的行为活动或日常生活环境并进行拍摄。

       (3)照片/视频的处理和筛选过程。被研究者和研究者协作或由研究者指导被研究者完成视频的剪辑和处理。照片的筛选则往往由被研究者独立完成,并写上简短的介绍后提交给研究者。

       (4)个人或小组访谈。研究者需要针对被研究者筛选/剪辑出的图像进行个人或小组访谈,以获取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在访谈中提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为什么拍摄这张照片/这段视频?有什么特定的含义或故事?图像中的物体或地方对被研究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其他和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

       (5)对图像和文本的分析。质性分析中常用的编码同样被运用于参与式摄影的分析。分析的具体过程取决于具体的研究设计,但一般而言都会涉及对图像的分类、分别对文本和图像进行分析、对文本和图像进行关联分析[5]。在一些研究中也引入质性分析软件如Nvivo、Atlas.ti等对文本和图像资料进行扎根分析或其他分析[49,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