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性” “书写性”不仅在书法领域,在当代艺术中也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现象。什么叫“书写性”?我的理解是,“书写性”指的是视觉作品中笔触的运动感与连续性。 在美国画家赛·托温布利(一九二八—二〇一一)的作品(图一)中,我们感受到童年以来一直渴望的任性书写的快感。笔触流动,永无止息。赛·托温布利是当代艺术中对书写性运用得最彻底、最精彩的一位。当代艺术中的书写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赛·托温布利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画家,书写性的呈现各有不同。马哲威尔(一九一五—一九九一)是用小笔触画出一个巨大的、类似笔触的块面(图二);法国画家米沃特(一九二六—)用的虽然是油画刷,但是一次性的挥运(图三),这里表现出很高的难度,一是笔触的运动节奏要控制得非常好,笔触本身也需要有变化,此外靠一次性挥运完成的作品,空间要非常精确——后面讲精微的时候我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中国艺术中的书写性当然非常突出。可以说,书法把中国艺术中的书写性发挥到极致。这里说的,一是技巧的微妙、复杂,二是作品累积的巨大数量(图四)。 至于中国书法中的书写性为什么能够发展到这样的程度,首先可以说到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性、对语言表达的不满、对文字书写的表现力的无限渴求等等,这些需要分别做更深入的讨论。 西方也有书法——可能我们一谈到西方,人们会觉得西方没有书法,其实西方也经常有书法比赛。我的一个朋友,是柏林艺术大学的教授,著名的海报设计专家,他送了几本他的书法作品集给我。他年轻的时候经常获得德国的书法比赛大奖。它们都是硬笔作品,但与我们所见过的“硬笔书法”完全不同,也并不缺乏表现力。有机会我想应该对他的作品做一些介绍,这样我们就会消除一些陈见,对西方的书法、书写也会有深一层的认识。 关于连续性。 中国书法有比较严格的顺序,但我们所说的“连续性”,严格的顺序不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例如大部分绘画中我们都无法指出创作过程中笔触的顺序,绘画中一般也不包括某种对笔触顺序的规定。我们所说的『连续性』是指创作时各笔触之间的统一性,以及把所有笔触看作一个整体时,笔触之间的间隔亦成为运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如伦勃朗的素描,线条断开,但在线条整体的构筑中,时间似乎从未间断——作品中的所有线条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中国书法有各种书体,但是草书无疑是最为充分展现中国书法书写性的书体。 很多人认为《古诗四帖》(图五)不是张旭的作品,但有意思的是,所有擅长草书的书家都对这件作品赞赏不已。在他们心中,这件作品到底是不是张旭写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作品已经成为狂草所取得成就的一个标志。 草书线条的流动性、连续性——也就是我们说的书写性,在这一类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书写中推移速度的变化、线条形状的变化和线条内部运动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这种自由,这种节奏变化范围的广阔,是其他书体不能相比的。 下面我从“线质”“运动”“空间”这三个方面说一说我对草书的认识。 “线质”指线条的“质地”“质感”,是书法线条最显著的特征,它包括线条的视觉特征以及它们带来的审美感觉。更细致的分析可以说到线条肌理、边廓形状的一切变化,以及对线条质地的复杂感受。 决定一件作品“线质”的主要是运动、力量以及“水—墨”的运用。工具、材料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从属于作者的操运。 接下来我说一说“运动”。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毛笔线条与钢笔线条、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比如刚才看到的两位西方艺术家作品中的线条不同的地方:西方绘画中线条两侧的轮廓(我称之为“边廓”)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也就是说,线条的边廓、形状很少变化;而书法中的线条边廓变化非常丰富。在草书中,很多时候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点画,作品呈现出一条连绵不断的线,同时这条线边廓的变化十分丰富。这种边廓的变化是书写时复杂的动作导致的结果。这些运动反映在线条边廓和质感的变化上,但运动本身却隐藏在线条的边廓之内。为此,我们在思考有关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内部运动”的概念。
图一:美国 托温布利作品 1962年
图二:美国 马哲威尔 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第70号 布上油彩 1960年
图三:法国 米沃特 连续行动 1995年 我们用毛笔写字的时候,除了笔在平面上的推移,它在点画的内部还有复杂的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毛笔书写时的“内部运动”。内部运动只是在用毛笔书写时才出现,硬笔书写时一般不存在内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