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人口结构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有机构成,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同时,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群体的命运、青年个体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青年逐渐成为主体参与力量。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工作,不仅对于青年自身成长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对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当代青年网络热词为引,探索我国青年工作的实践与发展。 一、网络热词是当代青年自我的重要表达 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同时也是最积极活跃的社会群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未来性、先进性的社会本质是在其融入一个个时代缩影之中,成为代表、影响时代的重要缩影的过程中实现的。2019年底,澎湃新闻发布《2019年度当代青年热词》[1],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青年,由他们创造的“热词”,不仅是单纯的“话语变化”,而且在每个词汇产生和演变的背后,均体现出社会时代的变迁,反映了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观情绪和社会心态,折射出时代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从热词分布来看,主旋律仍然呈现积极正向特征,如“奥利给”(土味正能量,意为加油),“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最强和音)一度成为青年群体最热流行语;不看颜值看才华,“90后梗王袁隆平”“押韵狂魔朱广权”“被迫吸氧撒贝宁”成为这代青年人追捧的新偶像。但是,在看到当代青年正向积极一面的同时,青年的一些负面消极情绪同样需要被关注和重视。在本次发布的热词中,在青年对自身社会形象塑造上,“佛系猪”“沮丧蛙”“孤傲狗”“流泪猫”等均成为青年常用表达情绪的自我指代。 本质上说,青年热词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表达形式,而文化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发展,青年亚文化逐渐成为青年群体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亚文化的视角看青年网络热词,第一,青年网络热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青年与时代关系的生动体现。放眼世界,纵观中国青年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年、青年发展、青年问题,从来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象和命题。被誉为“后浪”的当代中国青年,一方面,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成长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系统引领和浸染,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的特有优势,造就了他们的不迷信、不盲从、大视野、大格局以及理性与担当;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剧烈变迁也给了这一代青年人从来未曾有过的生存发展的压力与危机感。随着世界进入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信息化等技术革命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社会每一个群体,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已经进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节点,这一切,都会强烈地影响到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与表达。第二,青年文化从来都是具有突出矛盾性和双重属性的亚文化类别。一方面,青年具有鲜明的未来性和先进性,青年文化深刻反映出青年在发展创新方面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青年因为其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对传统和规则具有明显的反叛情绪,加之青年本身处于尚未真正成熟的发展阶段,在社会生活方面会表现出易被蛊惑、行为冲动、不计后果等特点。一定意义上,青年文化是社会亚文化中最具矛盾性的文化类别,往往会表现出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突出特点,而伴随着信息化的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特征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如青年自发形成使用的网络热词。第三,青年从来都是一个相对活跃、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且社会认知不统一的社会群体。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年街头运动,包括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因种族问题引起的社会骚乱都清楚地表明,青年的冲动行为往往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各国执政党和政府从来都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一直把培养教育青年作为党的思想建设和科学有效执政的重要领域。在这方面,几代领导人都有重要的指示精神,都强调要充分认识青年本质,充分理解青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制定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年发展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特别重视青年工作,特别要求“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他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出席青年活动,为青年鼓劲,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告诫我们,做好青年工作,一定要了解理解青年,为青年发展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网络热词关系到青年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需要青年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青年网络热词折射青年认知、情绪和某种行为倾向,集中形象地表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元素的复杂状态,反映时代特征及时代变迁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巨大而具体的影响,其本质上是青年个体的自我发展性面对复杂客观社会环境的一种复杂多元的反应。形成青年网络热词的多重社会内涵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个体重要发展阶段和社会重要影响力量的青年,其本质和社会表现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以及青年个体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性作为,必须放置在社会整体中去解析;而无论是群体还是每一个个体,青年都无法割裂与社会的关系,更无法“失却”自我。 二、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课题 青年研究涉及社会与人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被称为一个令人振奋、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青年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因此青年现象、青年问题一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社会问题。无论是社会普遍认知,还是青年研究的学派,对青年的认识基本上集中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上,一是强调青年发展性,肯定其对社会传承和发展的巨大贡献;二是着眼于青年的问题,青少年文化研究的早期芝加哥学派,就是从文化生态学视角重点研究青少年越轨问题。这反映出青年发展的两大主题:贡献社会和实现自我。无论是青年自身发展还是青年理论研究,实现青年自身发展的主体性和社会历史结构意义上的社会性的统一,都是无法回避的最重要的课题。 第一,青年工作必须满足青年的主体性发展,其中人本需求的满足更是对青年工作的重要要求。主体性从本质上讲是人本学范畴,是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使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凭借和发挥其本质力量,通过对象性活动,按照“为我目的”“为我倾向”去把握客体这样的一种特性[4]。人的主体性实质上是人的自我相关性,涉及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种本质规定性。主体性需要回答的不是绝对的自我主体,而是实现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主体必然要受到客观世界的客体的制约;同时需要通过实践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价值。从根本上讲,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一直会纠结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青年承担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需要从一个纯粹的生物人发展成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人;另一方面,青年期同时是人的一生中主体性反应最强烈的时期,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自我的主体性和社会的客体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必须学会遵守社会规则,接受主流价值,但同时,他们强烈渴望自我的发展,是人群中面临发展困境最突出的群体。从这样的理解出发,青年作为人的群体类属,其主体性实现必然是主体价值创造的过程和结果,也就必然是与成人社会之间充满渴望、冲突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