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对青年劳动者的影响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梁玉成,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计算社会学、在华国际移民研究;张咏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因工程与社会互动、计算社会学。

原文出处:
青年探索

内容提要:

新技术对青年劳动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替代效应”上,本研究通过区分不同青年劳动群体,探究“替代效应”在其工资收入以及职业流动意愿上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高的群体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社会经济地位更低、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低的群体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一般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新技术对不同青年劳动群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替代效应”有限性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新技术的引入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而新技术引入会刺激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20)04-0005-17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20.04.001

      20世纪90年代,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1],而近年来机器人的应用已呈爆发性的上升趋势,其投资增速年均高达57%,三分之一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我国机器人的使用覆盖率和使用密度将在2025年前后追上先进国家水平[2],2017年我国已成为全球使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购买量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36.3%,截至2018年底,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62.3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销售市场,机器人需求量保持58%的高速增长[1]。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转型压力,是驱动我国机器人使用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青壮年劳动力作为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受影响。2017年劳动力统计年鉴显示,16岁至35岁的劳动力占总体劳动力的34.6%。

      新技术突破对职业分工产生冲击且催化经济转型的经历在人类历史上已发生不止一次,其影响跨越了阶层。机器、机械的发明使用在工业和农业社会产生巨大冲击,而电脑、办公软件的发明使用则影响了在零售、批发和商业服务领域工作的白领[3]。有学者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概括为机械自动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概括为电气、电子自动化,本质上都是在物理自动化层面取代人的体力劳动[4],而人类社会发展已经从农业阶段、工业阶段迈向了信息化阶段[5],这将诞生出前所未有的劳动分工方式,有学者将其描述为存在于人类和数字劳动力之间的分工,即人们只从事和计算机相比更有优势的任务和工作[6]。

      推动这场变革的最大动力便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深化。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指的是通过识别数据中的统计模式来学习完成任务的算法,而不是遵循人类提供的指令。依托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执行更加准确的预测任务。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面临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取代威胁的是知识性工作。知识工作,泛指那些需要专门知识、复杂分析、细致判断及创造性解决问题技巧才能完成的任务[7],这些工作的工资收入较高,同时对技术要求更高。

      面对新一轮技术突破对劳动力市场的强烈冲击,青年劳动力群体在其中处于何种境地呢?本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首先,探讨不同青年劳动力群体接触新技术的机会差异;再探讨新技术“替代效应”在青年劳动力群体中的体现;然后,分别分析对青年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以及对青年群体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一)劳动力的技术接触机会差异

      新技术对劳动力的影响是具有差异性的,这首先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地方(如城市)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受到技术变化的影响。与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相比,大城市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更为丰富,与认知技术相关的高薪职业更容易因此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在小城市和农村社区,那些取代低工资体力劳动的机器人则更为丰富[8]。有研究发现低收入地区面临的被机器取代的机会更大,同时制造业更具有对机器大量使用的需求[9]。地理位置不同,劳动力的技术接触机会不同。

      其次,不同的技术会影响不同的人群。新技术可分为机器机械、电脑软件和人工智能自动化,从取代体力劳动的机器人,到辅助人类办公的软件,再到以算法进行决策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不同的技术影响了不同技能要求的职业。机器、机械化取代的是涉及重复性的、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一般电脑办公软件处理常规的信息加工,那么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技术影响更多地涉及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其中,人工智能对高技能职业的影响最大[3],而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整体替代效应更强[2]。有研究发现,工厂和仓库里的搬运工等职业最容易接触到机器、机械,并且已经被取代了,艺术表演者和牧师则最不可能接触到机器;广播设备操作员、工厂操作员和停车场服务员则最经常接触到电脑软件,理发师、邮差等则最少接触;而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化学工程师、验光师等职业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更多[3]。

      在经常接触到新技术的职业中,受教育程度低于高中,从事低工资职业的人最容易接触到机器人;中等收入职业的人最容易接触到电脑软件,其受电脑软件的影响也最大,比如IT行业减少了对中等收入岗位的需求,而增加了对低收入和高收入岗位的需求[8];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对低工资职业的影响更小,而高工资职业所受的影响更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职业接触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机会越大,其中硕士以上接触的机会最多;30岁以下的群体接触机器人的机会更大,30岁以上群体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更大,而40岁以上的群体接触电脑软件的机会更大,总体来说青年群体主要接触的技术是机器人[3]。

      (二)技术突破产生的“替代效应”

      技术突破往往具有双重影响,其一方面可以提高部分工人的生产率,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技术的“替代效应”[10]。“替代效应”一方面体现在技术突破会降低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影响上,技术取代了劳动者的工作,造成失业等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