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出场逻辑与制度前提

作者简介:
李包庚,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云英,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杨瑞,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历史观剖析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揭示只有基于唯物史观视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意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科学回答了如何处理发展动力、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发展与不同社会群体的矛盾,而且形成完整的发展观,只有予以系统性、整体性把握,才能将其与传统的发展观念区别开来。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必须洞彻新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其制度前提。因此,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警惕新自由主义等西方关于发展的意识形态的侵蚀,防止任何将发展引向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误导和颠覆。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字号: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反思以往发展道路,探索全新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新发展理念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域提出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然而,任何理论形态都有其思想渊源的继承谱系,新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理论创造,同样需要进行谱系学的解读。也就是说,只有基于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其精神意蕴才能予以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新自由主义等关于发展的西方意识形态予以深刻批判,才能真正将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行动的先导。

      一、新发展理念的出场逻辑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11世纪或者18世纪,而不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我们必然要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难道探讨这一切问题不就是研究每个世纪中人们的现实的、世俗的历史,不就是把这些人既当做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吗?”①

      马克思关于理论出场的上述论述,是理解新发展理念出场逻辑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跨度之大,相当于用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社会一百年甚至一百五十年的发展道路。正因如此,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生存条件、主体际关系和社会状况也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地改变其出场形态。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亟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的提高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严峻形势的压力和西方舆论的诱导下,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入侵,使得一些地方片面强调GDP增长,有意无意忽视了其他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时,资本全球化扩张幅度增长迅猛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的同步,也让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承受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矛盾的人为转嫁。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内外动因的交织造成了很多有碍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甚至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亟待予以解决。

      国际竞争力方面,中国制造业多数产业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对部分具有高额利润的尖端高科技产品一定程度上只能依赖进口,至今为掌握核心技术。这种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区域差别方面,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大城市因社会资源过分集中而不断扩张,乡村则随着人口流失而呈现出衰败迹象。沿海部分地区人均GDP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西部仍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各领域发展协调性方面,某些非经济领域并没有像经济领域一样得到快速发展,且长时间处于滞后状态。比如,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病难、读书难、买房难、养老难成为制约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普遍性难题。此外,贫富差距拉大、生态恶化等具有严重危害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必须正视的难关。

      如果说上述问题在我国GDP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超常规增长阶段还能够予以抑制,不至于溢出有效控制范围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就成为亟待克服的发展难题。面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广泛借鉴全世界范围内不同发展模式的思想成果,汇集全党智慧,总结概括并提出新发展理念这一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的治本之策。这一系统的发展观当然直接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但就其理论渊源来说,也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且只有基于唯物史观视域才能够真正把握其精神意蕴。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精神意蕴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作为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的范畴,意味着人类社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改造自然界及人类本身,进而提升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水平的历史进程。推动这一进程的原动力,即恩格斯所说“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力”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原动力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还会存在各种直接动力、次生动力和二级动力。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主体意图的对象化,必将与自然界发生持续的碰撞,同时也在不同人类群体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在任何发展进程中,不同发展动力的衰竭与再生,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现状的冲突都是必然遭遇并不断予以克服的矛盾。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要素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发展动力而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就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而言,绿色是维系生态环境系统,确保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交换永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就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而言,开放是处理区域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经济社会关系的基本态度,是通向繁荣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分配劳动成果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式。在我国以往的发展进程中,大规模资本投入、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与此相比,技术、生产组合模式、管理模式、分配方式和商业营销模式等生产方式的革新可以变革生产模式,提高劳动效率,扩大需求范围,带动新兴消费,拓宽生产生活空间。这种生产和销售领域的革新,又会催生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成为总体化的创新。因此,新发展理念主张,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要“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能紧扣世界创新发展脉搏,顺应世界发展创新大势,赶上世界创新发展脚步,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引领世界创新发展潮流。”③具体而言,通过推动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到创新型的成功转变;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掌握其核心技术,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核心技术领域避免受制于人;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创新,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改变中国及其内部区域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跃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