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0)04-0047-12 元代定都北京后,漕运一直是京津地区粮食的主要来源。清代在北京城设置了十三个粮仓,用于存储从南方运来的漕粮,以发放京官俸米和京畿兵丁的粮米。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长江运道受阻,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漕运相继停止。仅有江苏、浙江的海运漕粮,以及河南、山东的河运漕粮能够运抵通州。为了充实京仓,保障京官俸饷和京畿兵丁的粮米,清廷一方面加强对漕运省份的督促,另一方面先后要求广东、福建、盛京、奉天、直隶、山西、陕西、四川等非漕运省份筹措粮食运京,各省对朝廷的命令反应不一,筹措工作一波三折。 有关太平天国时期财政史的研究,学界或是专注于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①,或是探讨咸丰战时体制对清朝财政的影响。②关于粮食问题的研究,则集中于介绍清前期、晚清的粮食供应。③相形之下,咸丰战时因粮食供应不足而造成的中央与地方纠葛,相关研究没有提及,仍有进一步挖掘和探讨的空间。咸丰时期,朝廷要求非漕运省份负责筹措京米,各地或解交买米银,或解送京米,与京饷实属同一性质。本文利用咸丰时期的档案资料,分析不同阶段朝廷政策的制定以及不同省份督抚的因应,进一步勾勒太平天国时期督抚对于中央指令的态度,以期加深对当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 一、咸丰年间漕运数额的减少 咸丰朝以前,北京地区主要依靠漕粮供应。在面临饥荒或漕粮减少时,也能通过江浙、盛京等省采买运京,碾动各省仓谷运京等方式得到补充。清代北京建立了完善的仓储制度,京仓、通州仓是北京的粮食储备基地,同时在京畿灾荒时也调拨用于赈灾。清代京、通各仓的粮食主要发放给在京的皇帝宗室、京官俸米,以及京畿附近八旗兵丁的甲米,“京仓关乎百官俸米,以及八旗甲米,尤为支放要需”。④道光时期,每年京仓支放所需大约为300多万石,其中240万石为八旗兵丁的军饷,其余为王公、百官的俸禄。⑤ 清代京仓的存贮,从康熙朝开始不断增加,到雍正时最高达到1000多万石,乾隆前中期保持在800万石上下,加上通州仓存储的漕粮,也可达千万石。嘉庆朝以后,京仓所存米、粟减少至四五百万石,支出却大为增长。管同认为京仓的支绌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匠米支出的增加;二是亲王子孙等领取恩米人数的增长,导致禄米发放日多。⑥支出渐增,但每年运赴通州的漕粮总额却在减少,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近年漕粮运京,多有短少,本年尤甚,较之全漕短少至一百万石”。⑦ 道光三十年,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由于广西并非漕运省份,叛乱初期对漕运影响不大。咸丰二年(1852年)4月太平军进入湖南,同年11月岳阳陷落,湖南漕运停止。1853年1月,太平军攻下武昌,湖北的漕粮停止解送。此后太平军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占领南京后,旋派军队攻占镇江、扬州。扬州为运河的枢纽,此后南方的漕粮已经无法经运河北上;镇江被占领后,镇江以上的漕粮也无法顺长江而下实行海运。能够继续漕运的只有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四省,北京地区的粮食供应锐减。 表1 咸丰三年至咸丰十一年漕粮数量表(单位:石)
年份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河南 | 合计 | |
咸丰三年 | 842474 | 596151 | 折征 | 折征 | 1438625 | |
四年 | 55334 | 695952 | 53923 | 131688 | 936897 | |
五年 | 513952 | 760200 | 蠲缓 | 171014 | 1445166 | |
六年 | 845300 | 906420 | 218409 | 145319 | 2115448 | |
七年 | 119595 | 253587 | 207333 | 截留 | 580515 | |
八年 | 938000 | 568365 | 不详 | 132056 | 1638421+ | |
九年 | 1019199 | 660424 | 不详 | 113818 | 1793441+ | |
十年 | 814775 | 447011 | 174000 | 折银 | 1435786 | |
十一年 | 37390 | 停运 | 130861 | 折银 | 168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