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系思维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创新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体系思维推动其科学体系的建构。体系思维以系统思维为基础,更加强调系统功能的结构化、系统运行的制度化和系统构建中人的主体性等。以体系思维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需要把握其基本依据、内涵与结构,以及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容与特征等。以体系思维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可以从明确构建导向、拓展构建途径、规范构建程序、完善构建标准和创新构建方法等方面来予以创新推进。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20)08-0017-07

       在高校建立健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系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始终是高校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系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先后提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以及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等。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且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系统部署。从历来重视系统推进,到当前强调加快构建体系,体现了党中央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思维变革和方式转变。因此,以体系思维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化、把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问题导向和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从系统思维到体系思维

       体系与系统是从整体上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或体系。一方面,“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2]另一方面,“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3]体系与系统高度关联,二者在概念上相近,甚至存在一种相互包含关系,体系之中有系统,系统之中也有体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体系与系统在概念运用中有时可以互相通用,有时则各有侧重,其中体系侧重于强调推动事物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侧重于强调构成事物发展的要素条件。体系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体系思维与系统思维既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以体系和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相应形成体系思维和系统思维。

       1.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通常也称为整体思维、全局思维。事物发展是其内部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这些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状态进行整体分析,就构成系统思维或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思维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客观规律,并简化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知。其主要解决五个层面的关系问题:一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整体目标为统摄来辩证地分析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构成事物发展的不同要素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要素的结构决定着其功能,结构的最优化产生最佳功能。三是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在横向上与其他事物发展系统相互作用,在纵向上其构成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既是纵向层次和横向要素的有机耦合,又是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四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事物发展系统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结构。五是线性分析与非线性分析的关系。现代科学发展由简单性到复杂性,带来分析方法由线性到非线性的变化,并使人类的认识路线由“分析—综合”向“综合—分析—综合”转变。

       2.体系思维

       一定意义上讲,体系思维是系统思维的一种,其建立在系统思维基础之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系统思维,是对系统思维的发展。相对于系统思维,体系思维更加强调三个层面的认知问题:一是强调系统功能的结构性。事物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既包括事物内部不同要素各自具有的小系统,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大系统,还包括事物内部各系统与外部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更大的系统等。在事物发展各类大小不一的系统之间,其功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4]或者说是一种“体”与“系”的结合体。因而,任何一种体系都表现为一种或若干种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称之为体系,只有能够体现事物发展本质特征的系统或系统集合才称之为体系。其中,“体”决定着系统形成或系统集合的基本规则;“系”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反映着系统或系统集合的本质规定性和形式多样性。二是强调系统运行的制度化。事物发展既是一种内生的自我作用的结果,又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推动的结果。而无论是尊重事物发展的自我作用,还是增强事物发展的外在推动力,都需要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其中与管理组织系统相结合的根本性制度可称之为“体制”,与管理活动系统相结合的具体性制度可称之为“机制”。三是强调系统构建中人的主导性。构建系统体现着人类对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前瞻性把握,有利于引导事物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人的主观认知系统与事物的客观发展系统既具有一致性,又保持着一定张力,即人的主观认知应适度高于事物发展的现状,并以人的主观认知的不断提高去提升事物发展的客观水平,而这就体现着人在推动事物发展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主导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