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用典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艺华(1978- ),男,湖南永州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武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杜敏(1975- ),女,陕西汉中人,法学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126)。

原文出处:
理论月刊

内容提要:

典故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承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穿透力,又契合现实问题,彰显思想的现代性和教育的启发性,其合理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相互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把典故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其高超而精妙的用典艺术贯穿了以史为鉴和以文化人的原则,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蕴之美和润心之美,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拓新,从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现实启示。基于此,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典故传道育人的主要方法,把握以典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字号: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0.09.00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0)09-0005-10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和思维方法之一,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逻辑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并通过具体的历史展现出来,历史总是蕴含着一定的逻辑并最终以逻辑的形式加以概括。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中介和桥梁,也必须牢牢把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这个重要原则和思维方法。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源不断地传递过去、传播开来、传承下来,固然要讲明、讲清、讲透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强调以理论事、以理启思、以理服人,但同时也应该讲活、讲好、讲新蕴含其中的历史佳话,提倡以史为鉴、以史为师。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丰盈沃土,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善于从历史典故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结合现实的宏大命题对典故进行精准阐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此基础上把历史典故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历史典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历史典故中体悟理论逻辑、汲取精神力量,使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闪耀出熠熠生辉的历史光芒,从而在历史的维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运用。

      一、典故: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相互贯通

      何谓典故?按照《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典故大致有三种意思:一是典制、掌故、成例,二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三是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和事件。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来解读典故的时代内涵,我们认为,典故应当是意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和载体,典故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历史的时空转换中不断传承、历久弥新并由此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这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互贯通的视角,对典故及其运用进行正本清源的分析梳理。

      (一)典故承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穿透力

      众所周知,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智慧、韧性和精神,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反思、总结、提炼和积淀,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含能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花齐放、景象万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地中,典故堪称是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独领风骚的一朵奇葩。与诗歌、小说、戏曲、舞蹈等文化形式相比较,典故显得更为精练、精致、精诚,更具浓缩性、概括性和传承性,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穿透力。

      1.历史的厚重感是典故的鲜亮底色。其一,从产生来看,典故起源于历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不断形成的文化符号。考察各种典故,不难发现,每一个典故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有它自身的渊源和出处,一定能够在历史上找到与之对应的事件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典故本身就自带历史的光芒。其二,从内容来看,典故反映历史,不是一种简单空洞的文化符号,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它实际上是对历史上具有特定意义的事件和人物的一种忠实记录和艺术提炼,折射出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立场以及整体观感,隐含着一种在历史的变迁中从个性趋向共性、从分离走向融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典故是思想和情感的聚合体。其三,从特征来看,典故浓缩历史,不是以长篇大论、宏大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历史,而是以高度精练、含蓄典雅的语言概括历史。典故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甚至极简的一个字、一个词,却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深厚的意蕴,具有语言精练、析理精辟、言简意赅、耐人寻味、韵味无穷的特点。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典故是微言大义、字字珠玑、句句铭心。

      2.文化的穿透力是典故的内生力量。其一,典故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精髓之一,典故集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表现形式于一体,具有一种强大、深沉、持久的内生力量。这种内生力量使得典故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惯四时而不衰,历风雨而益固,不仅在时代嬗变和文化融合中得以传承、延绵不绝,而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不断吐故纳新、自我扬弃,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变得更为醇厚、更加鲜活、更有活力、更显价值。其二,典故能够超越差异,凝聚共识。典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场域,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看法,带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归纳、提炼和升华,典故往往演化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标识,引导人们从世俗的差异甚至文化的冲突中超脱出来,进而在生命最本源、生活最本真的意义上实现价值融通、凝聚共识合力、树立文化自信。其三,典故能够穿越心灵,传递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典故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风雨中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无数先贤们在薪火相传中崇尚道德文章的光辉印记。在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精彩绝伦的感人故事、跳跃着一个高山仰止的高贵灵魂、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的道德芳香。在被人们广泛关注和不断传诵的过程中,典故能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透人们的心田,带给人们直抵灵魂高处的精神洗礼,从而传递一种崇德尚善、求真臻美、砺志笃行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