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作 者:
米娜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几年前,一部名为《日本小学生的午餐不仅仅是一顿饭那么简单》的纪录片曾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相信不少观众还有印象。有些人惊讶于在日本上小学,需要遵守那么多的规矩;有些人则对学生们“训练有素”的劳动习惯印象深刻。但更多的人则感慨,这样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流程作业”,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让我们望尘莫及。

      短片详细地记录了日本基础教育中的“午餐文化”:从值日生之间的详细分工,到如何尽量做到食物分配的公平,再到学生们分工合作后完成自身使命的成就获得,这一切都是在以劳动的方式建立集体与个人的认知:

      食物由高年级亲手种植;每天会有午餐值日生,负责午餐的搬运、分发,即使是一年级小学生也要亲力亲为;所有学生吃完饭会进行垃圾分类、有专门同学负责回收;每人会有自己专门的餐具、桌布、牙刷和牙杯;食物会在开始分发之后做剩余报告,之后还想吃的学生需要公平竞争;教师与学生同食;开餐前后都有总结会;没有人浪费食物。

      这其实也是日本长期进行食育教育、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果的一个缩影。日本早在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中就阐明了“注重劳动与责任”。日本《学校教育法》则对劳动教育做了更细化的规定:义务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关于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尊重劳动的态度和适应个性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

      轮流配餐一年级也要参与其中

      在日本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进行“轮流配餐”了。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需要相互配合来推动饭箱,刚从幼儿园毕业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也要学着大人模样为同学们分配食物。

      学校并没有因为年龄小,就不让学生参与。而是在设施、人员配备上做了相关的支持:低年级的学生用推车运送食品,分发食物的时候也有相关老师在一旁配合。基本在三年级之后,就会由学生独立完全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只专注自己负责的区域,形成一条“作业流水线”,每个环节设置清晰的标准,学生们只需要按照标准来操作就可以了。

      大扫除尽量帮助比我弱小的人

      每天日本的学校都会在固定时间安排学生们打扫校园卫生。日本的学校安排扫除值日生不是为了让学生“干活”,而是把这项活动视为“教育”的一部分。

      学校的公共区域也不仅限于教学楼区域,操场、体育馆、校门口都是需要清扫的区域。在日本的小学,很多学校都会有全体学生饲养的宠物,大多是兔子、鸟、鱼之类的动物。照顾动物、清理饲养笼舍的工作也由学生们轮流承担。

      日本小学校每天都会进行1~6年级学生的混龄清扫活动。每一个固定划分出的区域,会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一同进行清扫。通过年级混合大扫除,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去教低年级的学生,孩子们从小就会学习到互助友爱,以及要给予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关爱,要对比自己年龄大的前辈心存感激。这对于之后学生接触社会、人际交往都会有很深的影响。

      学生委员会全权由学生操办

      在日本,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形形色色的“组委会”里,基本已经涵盖了整个学校的生态:在日本的学校,班级通常分为几个组(一般由5、6个人构成的小组),共同分担班级日常的各项活动,活动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除之前提到的午餐配餐以及扫除之外,还有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

      此外,每日轮换一次或者每周轮换一次的值日生/值周生要承担班级里当天的日常工作。工作内容也多种多样,如主持课外活动、传达联络事项、书写班级日志等等。在班级里,班委会成员分担管理班级的各种具体工作。班委除了图书委员、宣传委员、保健委员之外,还有分发复印资料、准备课件等事宜。

      此外,五、六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分属于各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这些委员会分别是园艺(管理花坛)、广播(进行校内广播)、整备(管理遗失物品等)、保健(开展一些促进腱康的活动)、运动(负责运动会的筹备)、图书(管理图书室的书籍)、集会(负责筹备全校性的集会)、饲养(管理饲养棚)、宣传(编辑校报)、午餐(午餐的联络事宜)、策划(策划全校性的活动)、代表(商讨全校的一些问题)等等。

      其实这些学生自发成立的委员会,也是一个项目制学习的好机会,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以班为单位,而是可以解决跨年级、跨学科的问题。现在人人都说项目制学习落地是个难题,殊不知有时候做到它也很容易。

      现在的孩子很少会在家帮助父母做事情,也很少能有机会从父母那里获得有关生活方式相关的规则和社会规则学习。另外,他们与人合作的时候,参与度也较低,或是如果遇到他人出现困难或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一般都会表现得比较冷漠。很难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基本上是目前学生们的真实感受。一个孩子可以在家里、学校里少言寡语,但却没准儿就是互联网上面某一小团体的精神领袖。而劳动教育,作为集体与个体关系有效的纽带,自然会被推上教育改革的舞台。

      现在我国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像极了20世纪90年代的素质教育的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完成由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的实质性转换,它必然意味着学校教育的生活化、人文化、社会化和社区化。从根本上治理应试教育,生活教育要应对的基本问题,就是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