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行为正在让孩子变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生活指南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都倾向于认为,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智商是不会变化的。然而,很多科学研究证明,父母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会导致孩子某些方面智商下降。

      此外,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观念、思维方式陷入误区,也会限制孩子各方面发展,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下面这4种常见行为,容易让孩子慢慢变笨,值得家长警惕:

      父母爱大吼大叫

      提到朝孩子吼叫,很多家长都充满无奈。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不大声发脾气,他根本不听话。”

      “每次吼完就后悔,但下次脾气上来了还是控制不住。”

      如果,吼叫会对孩子的智商造成影响,你还会这样做吗?

      2009年,哈佛教授泰彻团队对经常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年轻成年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韦尼克区和前额叶之间的连接减少,这两个区域的连接越少,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就越差。

      2011年,泰彻带领他的团队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对象是21个18~25岁曾经遭受过父母严重语言暴力的人的大脑,发现父母的语言暴力会增加他们的左侧颞上回的灰质体积,达到14%。

      父母的语言暴力越多,这个区域越大,而左侧颞上回与语言智商有关,所以,语言暴力能让他们的语言智商下降。

      2018年,泰彻又发现,长期接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他们的海马体和胼胝体体积缩减,而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胼胝体是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起着连接左右半球的作用。

      因此,长期吼叫还会让孩子的记忆力下降,左右脑开发不完全,自然就影响到智商了。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时,教半天也不会,如果朝孩子发脾气、吼骂,孩子反而错的更多,更不容易学会。

      因为孩子内心是紧张、焦虑、恐惧的,不利于大脑的思考和认知。

      长此以往,孩子注意力变差,反应变迟钝,自然越来越“笨”。

      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家长应尽量做到“低声教育”,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好好说话,这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当觉察到自己脾气上来时,单独待一会,平静下来后再去面对孩子,自己多思考,学会控制情绪,不管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是有好处的。

      限制过多、否定打击,贴负面标签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嘴。

      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为,就像那只玻璃瓶,限制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导致孩子产生“梭子鱼心态”,陷入自我怀疑和无助中,丧失斗志。

      一是总否定、打击孩子,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你干什么都不行”“没用的东西”“你怎么这么笨?”“胆小鬼”“懒得要命”…

      二是总限制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做,犯错了又是一顿批评。

      孩子小的时候,来自身边人尤其是父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自我认知。

      总批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不给孩子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会让孩子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就是“笨”,就是“不行”,做事畏手畏脚,慢慢真的变成了父母所贴标签的样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限制孩子,多相信孩子,在安全和规则范围内,允许并鼓励孩子多尝试、探索,犯错也不要紧。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充分打开感官,去思考和学习,促进大脑发育和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变得耳聪目明、手脚灵活、反应快。多给孩子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我能行”的感觉,增强自信心。比如把地扫干净、拖干净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一道题;参加比赛获得了名次……

      比起批评孩子,多用正面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我希望你能把房间收拾整齐一点。”

      “我相信你会更努力的,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这种积极暗示,会让孩子朝着父母期待的样子成长。

      错误的表扬和归因,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

      1978年,一位美国教授做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一群孩子玩拼图,并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

      拼图一开始很容易,后面越来越难。

      随着拼图难度的增加,有的孩子开始情绪起伏,甚至开始抗议,后来干脆将拼图都推到地上,彻底放弃。

      而另外一些孩子的表现却截然相反,他们对有难度的拼图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兴趣,甚至高兴地说:“我喜欢这个挑战!”“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

      教授的研究更进一步地发现:这些孩子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智商上出现分化。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而拒绝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由此他们的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