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推向“隐秘的角落”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妇女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父母,有度地允许孩子的“不乖”,接纳孩子的天性,共情孩子的感受,让他们更真实地表达自我,孩子的心理才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隐秘的角落》成为现象级网剧,剧中“乖小孩”朱朝阳的人设引热议。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听话、乖巧、懂事。但研究表明,很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小时候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真实的表达藏匿于角落,习惯于把问题归咎到自己头上,逼自己要努力满足别人的期望,时间久了,心理问题就暴发了。

      @孟梅/“两面派”孩子大多是压制出来的

      所谓隐秘性格,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两面派。作为小学老师,我观察到两面派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有非常严格的父母。父母有时候还会略带骄傲地说:“这孩子就我能管得了。”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权威”是以孩子的“两面”为代价的。这样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乖巧懂事,在别人面前,尤其是比他们弱小的人面前却暴露出本来面目,而且可能因为平常压制了真实的自我,所以当他们有机会“放飞自我”的时候往往恶狠狠地。所以,即便你是严父严母,也要尽量在某些时刻流露出温柔,让孩子感知到你的严格只是教育的方法,而不是对他的嫌弃,这种爱的安全感,对孩子的健康心理太重要了。

      @月隐纱/每一个孤单的孩子都有一个隐秘的角落

      我的成长经历最能体会“隐秘的角落”的感觉。我是在乡下奶奶家长到六岁才和父母在一起的,从小凡事都会看人眼色。我妈总说我的性格和家里人不一样,表面顺从,鬼主意最大。每当她这么说时我心里也很难受,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自己不为自己打算,还有谁会无条件爱你呢?所以在我女儿小时候,我做了很多年全职妈妈,全心全意照顾她,也许是因为想补偿自己内心那个孤单的孩子,在对女儿的陪伴中,我得到了治愈。所以深深体会到身为父母,不要制造亲子关系的“角落”,更别把孩子“遗弃”在角落里。

      @欣然而往/向阳之处必有真

      最近看《隐秘的角落》,朱朝阳因为再婚父亲和继母的原因备受委屈而扭曲,我庆幸同样是再婚家庭,我没有造就一个心理阴暗的孩子。

      我“不小心”成了一个中学生的后妈,结婚后“女儿”对我特别客气,但是我却感觉她是戴了一个拒我于千里之外的面具。我能理解她,父母在她六岁的时候离婚,妈妈再婚,多年来他们父女相依为命,忽然多了我,她要是心理上毫无波澜才怪,这些东西她内心消化不了,只会让自己的性格更加内向。有同样经历的朋友劝我,只要表面顺着她,让她爸看得过去就行。但我真心希望她有这个年龄该有的张扬、直率,我硬着头皮闯进她给自己设置的心理角落,三天两头找她谈心,刚开始她可能还觉得我就是做做样子,所以支支吾吾地说“都挺好。”但我不仅对她好,也真诚地指出她的问题,创造机会夸她,但也敢管她。她看到我的诚意后,慢慢跟我打成了一片,有些话甚至跟她爸都不说,却偷偷跟我说。眼看着第一次见面时那个胆怯的女孩成了阳光少女,我也感到被温暖。

      乖不乖?背后的隐情

      (邱波,喜玛拉雅签约认证心理师,柠檬心理、心之助、妈咪学园等网络平台认证专家咨询师)

      我带着职业角色去看了《隐秘的角落》,发现剧中最可怕的不是“带你去爬山”的张东升,而是“乖孩子”朱朝阳。朱朝阳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乖孩子、学霸,同学们却叫他“假正经”。孩子们的眼睛果真是雪亮的,朱朝阳确实冷酷又缜密,藏在他内心的“坏小孩”释放的凶狠力量让别人、也让他自己害怕,更怕暴露在别人面前,所以才戴上“乖孩子”的面具。

      “乖孩子”的面具怎么戴上的

      朱朝阳的面具是如何形成的呢?他的父母离婚,父亲只顾自己后来的家庭,母亲则只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来证明虽然婚姻失败但教育成功,小小的朱朝阳内心的需要,却没有人在乎和看见。而朱朝阳为了得到爱,拼命满足父母的需要,压抑了父母不喜欢的,保留了他们喜欢的部分,这就形成了人格分裂的面具人。那些被压抑在内心的黑暗种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发芽,这黑色的种子里压抑着对父母的反叛、怨恨,以及所有父母不喜欢的行为和情绪。

      任何孩子可能都会在生活的某个阶段产生这些情绪,但如果是正常的家庭,它们可以在父母宽严适度的缝隙里悄悄地释放,在父母智慧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自我接纳和消解。不听话、出错、试错、小叛逆这本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本能需求,如果原生家庭里没有理解和看见,没有宽容和接纳,黑色的种子只能在心里的暗区里阴暗无序地疯长,直至某一天,无法抵挡时,破坏力就会显现出来,“小朱朝阳们”或恨他人,或恨自己,黑色的攻击欲,或对别人,或对自己。

      有些孩子把恨和愤怒藏在“乖孩子”面具之下,心理发生了严重的畸变和分裂,直到做出过激的行为,但这毕竟是少数案例。那么,大多数的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黑色的攻击欲”转向自己,只会有一种结果——抑郁症、或长久的抑郁症型人格。他们把恨和愤怒转向自己,开启人生漫长的自我折磨的模式。写到这里,心底泛起了心酸,这些文字里的孩子,他们就在我的咨询室里,有的还是孩子,有的早已成年,他们停不下来的,把对父母对世界的无奈变成伤害,朝向了自己。

      完美期待的父母,隐秘性格的孩子

      如果父母一心要培养“乖孩子”,很大概率你培养的是一个面具人。如果你不愿意接纳孩子天性里有可能的“不好”,那么爱也是势必带有条件的,孩子的感受力极强,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喜好,迁就父母也是孩子的生存本能,毕竟离了父母,他们活不了。很多父母“利用”了孩子的爱却不自知。可是,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好孩子”还是正常完整的孩子呢?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成长为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父母期待的样子,孩子才能人格完整而健全。总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当“夸”变成一种控制和手段,是为了让孩子达到父母的期待而无视孩子自己的需要时,你夸出来的只会是一个面具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