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尧俞是北宋名臣,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官三十年,多有政绩、建言。《宋史·傅尧俞传》(下文简称《傅传》)称其“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①。成语“胸无城府”即出此。傅尧俞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他所建济源草堂,名盛一时,是北宋颇有影响的文士唱和中心。可能因为傅尧俞著作散佚较早、较多,目前尚未有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拟以《傅传》为基础,旁参他书,考论其生平事迹、文学主张、创作风格等,并对其著述的编刻、著录、版本、存佚等情况作一分类稽考,辑补《全宋文》漏收的文章及言论,详考作年、背景,以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傅尧俞生平考 傅尧俞,字钦之。祖上为大名内黄(今属河南安阳)人。自曾祖傅世隆,迁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后徙孟州济源(今河南济源市)。生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卒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享年六十八岁。傅尧俞少年得志,庆历二年(1042),年未及冠,即登进士第。曾监西京税院事。晏殊、夏竦皆赞其有卿相才。后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英宗立,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上书皇太后,请还政。迁右司谏、同知谏院。其间,出使契丹。治平三年(1066),兼侍御史知杂事,坚辞,遂出知和州。神宗立,徙知庐州。熙宁三年(1070)至京师,授兵部员外郎、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四年,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五年知徐州,为春秋政治家、军事家目夷(字子鱼)建墓立碑,碑上正面阴刻其撰写的篆文“宋贤目夷君墓”,落款题“徐州知州傅尧俞立”(墓与碑在今山东省微山县微山东峰,皆存)。七年末,提举崇福宫,后监黎阳县仓草场。哲宗立,自知明州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后以目疾改侍读,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二年,诏尧俞更举御史,未受,即以为吏部侍郎,尧俞不可,遂为龙图阁待制、知陈州。三年复为吏部侍郎。四年再为御史中丞。进吏部尚书兼侍读,拜中书侍郎。六年卒,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献简”。 傅尧俞秉性耿直,沉稳内敛,饱读经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兼融道家精神。政事上,他强调循天道,得人心,倡导变通,反对因循。监察御史赵屼称赞其有“才能学术,忠言嘉谋”②。日常生活中不阿权贵,是非分明。“公在上前,吐论激动,事已,则终不复言”③。驸马李玮受到不公平对待,他仗义执言,批评仁宗“甚悖礼,为四方笑”④。皇城逻卒吴清诬奏富民杀人,有司处理不力,他向仁宗反映。他反对重文轻武,请求恢复武举。“濮议”(详见下文)中,他先后上十余疏,言辞激烈地指斥英宗称其父为“皇考”,与人情、礼法皆背道而驰。他素与王安石交善,还请其为父写过墓志铭,但却当面指斥王安石,言世以为新法不便,由是“安石恶尧俞不附己”⑤。他与苏轼相知,但不顾太皇太后动怒,反复直陈苏轼策题不当。凡此种种,足见其为人行事不阿权、不徇私。傅尧俞一生磊落坦荡,“清立安恬”⑥,志节一贯。“历事四朝,白首一节,端方重厚,中外共知”⑦。他不管是做朝廷重臣,还是被贬看管草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遵循“君子素其位而行”⑧的原则,尽心做好份内事。傅尧俞卒后,哲宗辍朝,与太皇太后哭临奠祭。“太皇太后谓执政曰:‘尧俞清直人。’又曰:‘金玉人也,可惜不至宰相。’”“司馬光尝谓邵雍曰:‘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于钦之畏焉。’雍曰:‘钦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温,尤为难矣。’”⑨ 傅尧俞天资聪颖,自幼喜书,十岁能文,曾受石介赞赏。他肯定文学针砭时弊、引领风气的社会功能,强调言浅意深、言之有物,反对不切实事的浮文。他称赞陈师道“文词高古”⑩,但也提倡文学创新。哲宗年间,“科举兼用辞律,使天下学者习之矣”,而词律之学,亦有提前记诵、类集,“临场套用”之患。他建议“其御试对策,虽有文采,而于所问义不相当,若词涉谀媚及文理疏浅者……不得雷同入等”(11),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的进程。 傅尧俞与当时许多文学名士,如晏殊、夏竦、王安石、秦观、陈师道、司马光、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苏颂、范祖禹、刘攽、郭祥正等,或为好友,或交往甚密。其所为诗,状物态、叙人情,语言质朴,风格平淡、自然。如《读书》:“吾屋虽暄卑,颇不甚芜秽。置席屋中间,坐卧群书内。横风吹急雨,入屋洒我背。展卷殊未知,心与古人会。有客自外来,笑我苦痴昧。且问何为尔,我初尚不对。强我不得已,起答客亦退。聊复得此心,沾湿安足悔。”(12)宁静淡泊、超然脱俗,有陶渊明田园诗的意趣。 傅尧俞以奏疏为主的时政文章,往往切中时弊,说理透辟。当时文坛领袖晏殊,“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13)的夏竦,均称赞其“文约而理尽”(14)。南宋中期文坛盟主,有“文中虎”美誉的周必大,也赞傅尧俞从孙傅察“文务体要,辞约而理尽,甚类献简”(15)。 二、傅尧俞著述考 《傅传》未载傅尧俞著述情况。下文拟按内容对傅尧俞著述的编刻、著录、版本、存佚等情况作一分类稽考。 (一)《傅尧俞集》(《傅献简集》《草堂集》) 《傅尧俞集》。《宋史·艺文志》:“《傅尧俞集》十卷。”(16)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傅尧俞集》七卷。”(17)卷数不同,“十”或为“七”之形讹。 《傅献简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傅献简集》七卷,中书侍郎献简公河阳傅尧俞钦之撰。”(18)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六“经籍考”因袭陈氏著录(19)。 《草堂集》。未见书志著录。傅尧俞后人、清代傅以礼所辑《傅献简公奏议》(详见下文)卷末有辑本,该书“例言”云: 是书外,公尚有《草堂集》七卷。各家书目或署《傅献简集》,或题《傅某集》,皆未明著书名。考之周文忠必大《平园续稿·傅忠肃公文集序》,始知公所著名《草堂集》,为五世从孙枢密公编定。忠肃公盖公从孙,而枢密公则忠肃公孙也。草堂者,在济源县济渎庙西。盖公知河阳军时所筑,故以名集。至其卷帙,《书录解题》作七卷,《文献通考》《经籍志》并同。惟《宋史·艺文志》作十卷,以“七”为“十”,或字之讹。今《集》已不传。只《宋文鉴》有诗文五首,祝穆《方舆胜览》有断句一联,翁方纲《复初斋诗注》有手札一通。录附是编,用存吉光片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