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宗的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传志,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民族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

金章宗在位约二十年间,国力盛极而衰,文学平缓上升。他雅好文辞,改革科举制度,重用和关心文人,营造出有利于文学发展的环境。他经常发表一些精要剀切的文学评论,鼓励和鞭策文人,引导文人创作活动。他天资聪颖,咏物词、写景诗清雅纯熟,标志着完全融入汉语文学的巨大进步。金章宗朝为金末文学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的积累。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2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是金世宗的嫡孙,因其父完颜允恭(金显宗)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去世而被封为皇太孙,大定二十九年(1189)即位,泰和八年(1208)病故。他在位的明昌、承安、泰和年间是金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期,史学界对其功过得失已经有了充分的评估。文学发展往往与时代不完全同步,从金代文学发展来看,金章宗朝的文学尚不是盛极而衰,而是处于从金世宗的平缓期到金末高峰期的上升阶段,出现了党怀英、赵秉文、王庭筠、李纯甫等一批承前启后的优秀作家。这与金章宗本人的文学态度及文学活动密切相关。他精通音乐,擅长书法,雅好文学,经常奖掖诗人,发表评论,还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尽管其传世诗词仅十首左右,其成就和特色不及海陵王完颜亮,但仍然是金代最热心文学的帝王。学界对金章宗的诗词已有少量研究①,本文将在前贤的基础上,综合金章宗所有的文学活动材料考察其文学活动及其文学创作的意义。

       一 “好尚文辞”及其政策导向

       在帝制王朝,最高统治者对文人及文学的态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发展的环境,左右着文人的命运。史家一致记载,金章宗“好尚文辞”②,“诚好文,奖用士大夫”③,“属文为学,崇尚儒雅”④,这一个性爱好作用于一个时代,就会表现出诸多积极的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定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政策。作为帝王,金章宗掌握了政策制定权。有些政策与文学直接相关,譬如科举制度,金章宗至少做出了三项重大的改革:一是扩大录取人数。金世宗朝二十八年,“取策论进士近二百,词赋进士约五百,计七百余人”⑤;而金章宗朝近二十年,“约取策论进士四百余人,词赋进士约一千一百人,经义进士二百人左右”⑥,计一千七百人左右。两相比较,就可以见出金章宗朝录取人数增加幅度之大,简直有点泛滥了。直接受益的则是杨云翼、王若虚、李纯甫、李俊民等一批金末文学骨干。二是恢复经童科。经童科在海陵王时期被废止,大定二十九年(1189)予以恢复,专门选拔天资超常的神童。虽然录取人数有限,但也是重视人才的政策导向。元好问的好友赵元、麻九畴都是经童出身。三是明昌二年(1191)增设宏词科。宏词科实际上是在原有进士和官员队伍中进行的二次考核,用以选拔擅长撰写诏令之类的人才,所以士林纷纷以中选为荣。萧贡、李献能、元好问等人都获此荣耀,特别是元好问进士及第后不就选,通过宏词科之后才进入仕途。由此可见,金末文坛主力除了年长一些的赵秉文之外,杨云翼、王若虚、李纯甫、元好问、李献能、李献甫、冯延登等人都受益于金章宗的科举改革。

       金章宗不仅制定和完善了科举制度,还亲自参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具体活动。有文献记载,泰和三年(1203),他亲自出了一道考题《日合天统》以提高考试难度⑦。对经童科,他更加关心,有几次亲自召见神童的记录。明昌元年(1190),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十一岁的刘住儿“能诗赋,诵大小六经,所书行草颇有法”,金章宗将他召至内殿,“试《凤凰来仪》赋、《鱼在藻》诗,又令赋《旱》诗”⑧,结果很满意,赐他经童出身,让他进入太学,完成学业。还有一位益都儿童刘微,七岁能文,章宗召他入宫,刘微“赋《凤皇来仪》二首”⑨,获得章宗的称许,章宗同样赐他经童出身,移籍太学。最有名的神童是河北莫州(今河北任丘县)的麻九畴,“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金章宗召见他,问他:“汝入宫殿中亦惧怯否?”他反应敏捷,随口回答:“君臣,父子也,子宁惧父耶?”⑩麻九畴后来在诗学、易学、医学方面颇多成就。金章宗亲自选拔神童,固然有好奇的因素,但也可以见出他对选拔人才的重视程度。

       其次,关怀前朝文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新皇帝往往不喜欢使用前朝旧人,金章宗则不同。他在即位之前,深得金世宗的宠爱,即位后能够很好地继承金世宗朝的政策,继续重用世宗朝的文人。如李晏本是世宗朝的翰林侍讲学士、御史中丞,章宗即位后,李晏上书谋划十事,章宗皆予采纳,并将他擢升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明昌三年(1192),李晏在昭义军节度使任上擅发仓粟三万石赈灾,章宗也未怪罪他(11)。金章宗还能念及旧情,心怀感恩。如大定十三年(1173)进士及第的刘迎,后来担任太子司经,掌经史图籍笔砚,受到当时的太子、完颜璟的父亲完颜允恭的器重。大概在这期间,完颜璟与刘迎有所交集。大定二十年(1180),刘迎扈从金世宗去凉陉(即金莲川)避暑,染上疾病,按照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可能于大定二十二年(1182)前后去世(12),这一年完颜璟仅十五岁。应该说,完颜璟与他没有特别的关系,但他即位后,为了报答其恩情,特赐刘迎之子刘国枢进士及第,还下诏让国子监刊刻他的遗集《山林长语》(13)。后来,金章宗在谈论有关诗人的长短时,还说:“郝俣赋诗颇佳。旧时刘迎能之,李晏不及也。”(14)这说明金章宗读过刘迎的作品,并且能作出中肯的评价,刘迎诗歌水平如金章宗所说,远在郝俣、李晏之上。贞元二年(1154)进士及第的赵可,年辈更长,完颜璟此前与他没有交往。大定二十六年(1186),完颜璟被册封为皇太孙,时任翰林修撰的赵可撰写册文,其中有四句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念天下大器,可不正其本欤?而世嫡皇孙,所谓无以易者。”(15)皇太孙就是储君,也就是上一句所说的“正本”,后一句说完颜璟是不二人选。这几句四六文虚词、实词对仗极其工整,措辞准确。后来章宗即位,偶然问起册文的作者。他得知是赵可之后,立即将他由从六品的翰林修撰提拔为从四品的翰林直学士。这时赵可已经年迈,金章宗对他的感念完全基于对他册文水平的赞赏。金章宗对王庭筠的父亲王遵古的感情更加深厚。王遵古,正隆五年(1160)进士,大定二十年(1180)前后担任太子司经,后出任博州同知、澄州刺史。金章宗曾赐诗王家,说:“王遵古,朕之故人也。”(16)他视王遵古为“昔人君子”(17)。所谓故人,大概是王遵古担任太子司经期间,曾侍奉过完颜允恭、完颜璟父子读书。承安二年(1197)六月,金章宗将他从澄州刺史任上召回,擢为翰林直学士,还给予他特别的礼遇:“无与撰述,入直则奏闻。或霖雨,免入直。”(18)爱屋及乌,金章宗对其子王庭筠更是呵护有加,甚至有所偏袒了。泰和二年(1202),王庭筠去世,金章宗非常悲痛,考虑到他“家无余财”,便给他家八十万安葬费,并征集他的诗文,藏之秘阁,还无限伤感地说:“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19)可见,金章宗是位很念旧情的帝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