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4086/j.cnki.wujss.2020.03.008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20)03-0071-16 人和世界包括人自身原本是关系性、相关性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中的存在。从这里出发会为我们理解和解释伦理和道德的本性提供一个非常诱人、非常有力的视角和方法。我越是从这一视角思考伦理和道德问题就越强化了这一意识。原则上,这一视角不必完全拒绝对伦理的一些已有解释。这些解释在不同程度上突出了它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因而具有某种有效性①。从关系世界的眼光看伦理,我们可以说伦理的实质是人类各种良好关系、良好秩序的建立和持续。这就意味着,只有在良好关系存在的地方,才会有良好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个人的身心一如和人类良好关系之外设想良好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想一想,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一个充满着摩擦和冲突的社会,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这个人的生活是良好的,这个社会的生活是良好的。良好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说到底是基于自我的身心和谐和人类的各种良好关系。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一直都在最大限度地追求和谐的生活。伦理和道德整体上既是这种追求的产物,同时又在实现这种追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有充足的根据可以这样说,伦理因各种关系而产生,因各种关系而存在,也因各种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没有关系、同关系绝缘的伦理。人类自身首先就是关系世界的产物,它在各种关系共同体中存在,并塑造着关系世界和关系共同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伦理作为人类面对关系世界的部分结果,作为人类在关系世界中生活的一种规范和信念,伴随着人类这一物种的进化而发生,是人类适应各种关系(尽管刚开始人类面对的关系世界相对简单)而不断选择的结果。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随着人类对关系世界的认知和处理关系世界方式的变化,人类的伦理也在变化。这就是我所说的伦理的实质是个人和人类以柔性规范建立良好关系并维持它的最一般意义。我将这一解释叫做关系伦理学。 围绕这一立论我将提出以下的讨论:第一,人类有伦理和道德是因为人类整体上面对的是复杂的关系世界。只要肯定人类是关系性的存在,肯定人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关系世界,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并维持它们,人类就需要柔性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第二,伦理因关系世界而出现,也因关系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第三,伦理整体上具有互予、互惠、互利等各种各样的交互性和相互性特征②,伦理上的互爱、互尊、互让、互信等就是它的一些具体表现。礼尚往来非常好地表达了这种相互关系。个别情况下人们单方面的付出、自我牺牲行为是高尚的,但它不是伦理的常态。如果一个社会总是要求人有牺牲精神,那它一定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幸的。为什么这个社会总是有那么多人经常处于危难状态而需要人们去牺牲自己?这不符合一个良好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标准。第四,伦理上的赞赏和称誉是人们对人的良好言行的报答,而谴责、惩罚则是人们让一个人为他的不好言行付出或大或小的代价。 一、从关系世界到关系伦理 人是关系世界和关系共同体的产物,也是无限关系世界的一部分③。作为个体的存在,人的关系性既指他自己原本就是一个关系体,又指他始终同其他的事物处于众多的关系之中,其人生历程就是他的一切关系的表现过程。人的心灵和意识无论如何都不能同其身体分离,它们是高度的协同关系,其中的各种关系都是为了说明它们的各自特性而做的相对划分,身心二元论以及它的变种都不是对人的有机关系的真实描述④。 人们一直强调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就是他的各种社会关系。在由各种原因产生的人的差异性中,其中的一个差异是大部分人更容易合群,一小部分人则有离群索居的孤独倾向⑤。这种孤独倾向往好处说是远离社会以求更高的生活,往坏处说就是对他人缺乏共情的反社会行为。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离群的观念,也有不同类型的隐士、遁身和避世者;即使是人世的儒家也有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主张。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离群倾向的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祇。”⑥[8](P9)但亚里士多德强调,人整体上是一种社会动物,好的个人生活同好的社会生活不能分开。城邦的成立虽然后于个人和家庭,但在本性上它却先于个人和家庭,因为整体大于构成它的部分[8](P7-9,343-346)。 现代社会中的原子论假设和个人主义话语强调个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批判各种专制,这是可取的,但其出发点和前提却不可取。这正是社群主义批评它的地方之一。个人不是孤立的原子,他从来就是关系中的存在和相互依存的存在,其自由、权利和尊严也不是社会关系之外的存在,好的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每个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正如约翰·多恩(John Donne)说的那样:“没有人是一座仅仅只有自己的孤岛。”阿马蒂亚·森引用这句话并批评经济学理论中人“只有自己”的假定[9](P18),说“单一性幻象依赖于这样的假设,即它不把人视为有许多关系的个体,也不把人看成分别属于许多不同团体,相反,她仅仅是某一个特殊群体的成员,这个群体给了他或她唯一重要的身份”[9](P39)。 杜威肯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认为由此产生的见解有三种:一是社会必须为个人而存在;二是个人必须遵奉社会为他设定的目的和生活方法(即个人要服从社会);三是个人和社会是相关的和有机的。社会需要个人的效用,同时也要服务于个人。杜威说自己倾向于第三种见解,这种见解能够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社会主义的异议:“正因为社会是个人所组成,个人和结合个人的共同关系似乎就必须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强而有为的个人,构成社会的绳索纽结就没有东西可以牵缠得住。离开了相互间的共同关系,个人就彼此隔离而凋残零落,或互相敌对而损害个人的发展。”[10](P101)从个人与社会的有机关系出发,杜威否定个人优先于社会或社会优先于个人的两极选择。社会由个人组成是事实,人生来就是社会性的存在也是事实:“我们的理解是,人生来就是社会的存在……我们人只生活在共同体中,通过这种共同体,我们由于介身于谈论才会与别人谈论,介于别人爱自己的环境才会去爱别人。惟有通过这样的结合关系,我们才能走向真正的自我实现。”[11](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