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供应链成为广受人们关注的新兴词汇之一。比如,2020年3月26日,在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召开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声明,要努力解决全球供应链中断问题,保障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在此次峰会上,供应链成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彰显了二十国集团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决心。实际上,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不与供应链紧密相关,供应链越来越成为全球性话题。我国非常重视供应链,《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重塑供应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供应链管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来培育。为了开发和利用这个新动能,重塑供应链,需要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因而,供应链管理在我国悄然兴起。虽然供应链管理如此重要,但人们对其认识才刚刚开始。本文将通过历史追踪,分析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和过程,通过文献梳理,厘清对供应链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归纳并深入分析供应链管理的新特征,通过学科发展评估,提出构建供应链管理新学科的具体设想,旨在为供应链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借鉴。 二、供应链管理兴起的过程和动力 (一)供应链管理兴起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至今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其兴起更是最近20年的事情。据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教授马丁·克里斯多夫考证,基思·奥利弗和迈克尔·韦伯1982年在一份白皮书中提到,按照传统的方式,在供应链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等环节的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中寻找经销商的方式已经不再奏效了,因此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供应链管理[1]。这是供应链管理概念的首次提出。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约翰·门泽尔认为,美国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讨论供应链管理[2]。供应链管理在国外的兴起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1996年供应链运作参考(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SCOR)模型在美国的诞生[3]。该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应用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和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等进行企业内外的流程与信息整合,该模型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理念的普及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二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标志着美国企业界从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的转变。此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开始在全球传播,物流管理加速向供应链管理转变,供应链管理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课题,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如密歇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都开设了供应链管理学士、硕士、博士培养项目。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教授理查德·鲍德温认为,19世纪开启了供应链国际化,20世纪形成了供应链全球化,21世纪追求全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改变了世界[4]。通过检索美国政府相关机构的网站发现,2011年,美国商务部成立了供应链竞争力咨询委员会;2012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标志着供应链管理首次在美国政府战略决策中得到应用。 我国学术界对供应链的关注始于物流管理,197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物流管理的概念后又引进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国外情况类似,我国的供应链管理从物流管理进化而来。我国学术界存在着聚焦于运营管理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流派及聚焦于供应链优化决策的“供应链博弈与优化”流派[5]。到2020年,中国学者的供应链研究水平已经可以与世界领先水平媲美,研究成果频频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截至2020年3月20日,通过检索中国知网1997-2019年的CSSCI、CSCD论文发现,篇名中含有“供应链”的论文为7927篇,最早发表于1997年;通过检索LetPub网站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1997-2019年资助项目名称中含有“供应链”的项目为381项,最早1998年开始资助;通过检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发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2019年资助项目名称中含有“供应链”的项目有110项,最早2002年开始资助。可见,中国学者研究供应链的过程与发达国家同步。全球广泛兴起的供应链意识和供应链实践,对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出了巨大需求,大学也兴起了供应链人才培养热潮。通过对教育部及相关高校网站信息的统计分析发现,到2019年年底,我国已有2000多所高校有团队开展了供应链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有25所高校开设了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超过700所高校在相关学科下设立了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通过文献研究和历史追踪发现,国内外供应链管理概念始于企业运营,成于政府实践,兴于学界研究,盛于大学教育,但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尚在建设中,需要加快开展供应链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二)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动力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兴起源于改革开放获得的外来压力,改革开放激发了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变革、政府治理的内生动力,外来压力和内生动力共同作用,快速提升了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被提升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国家治理的巨大推力。 1.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外来“压力”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更是发展动力。正是这样的动力首先推动了物流的发展,然后推动了供应链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批准了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巨大的市场、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优越的招商引资条件,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纷纷来华设立工厂和分销中心。我国企业通过“三来一补”等形式被成功地编织进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网络[6],跨国公司的物流需求迅猛增长,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仓储运输体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需要,因此全国开始频繁出现道路拥堵、铁路车皮紧缺、港口压船压港、冷库资源不足、配送中心短缺、海关保税仓库少、通关手续繁杂、第三方物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导致供应链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通过整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公布的全国物流成本数据发现,1991-1998年,中国每年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都在20%以上,1991年更是高达24%。为了克服物流短板、降低物流成本,国家持续大力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冷库、配送中心、保税区、保税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存在资源错配问题,但还是弥补了物流基础设施短板[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我国1988年才开通第一条高速公路,当年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00公里;到1997年,总里程为4800公里;2019年总里程高达14.26万公里,为全球第一。同时,借助“三金工程”和“商业自动化工程”等项目,我国大力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互联网、EPOS、RFID、GPS、WMS、TMS等物流技术及运营管理系统在物流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到2001年,中国物流的主要瓶颈被一一打破,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立,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