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19.9;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20)07-0001-11 黄河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战略区域,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生态地位突出,同时又是国家脱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关键区域。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沿黄9省区的GDP合计为23.9万亿元,达2009年的2.4倍,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27.0%下降至2018年的26.1%,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有明显下降。 当前,黄河流域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受到重视。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宣布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迎来了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2019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于《求是》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1]。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2]。这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格局的重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评估黄河流域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准确把握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是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的基础,可为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布局及产业分工格局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一直是地域性的和不平衡的,国内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热度也从未降低。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空白。从研究尺度来看,一方面,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国范围内的省际、城市群内及省内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分析[3-9],仅有少数学者对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探索[10-12];另一方面,仅有少数学者着重从省域、市域、县域和农村尺度分别研究了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13-17],而综合多个空间尺度研究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成果有待丰富。地理在以更微妙的方式起作用:空间尺度的选择。强调空间尺度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有效的分析结论可能在另一空间尺度内无效[18]。同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衡量的经济差异结果可能与在另一空间尺度内不同,依此选取的决策也不尽相同。因此,从不同空间尺度出发,有助于较为系统地明晰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的方法较多,大多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因子分析、空间中心统计法等传统统计方法以及ESDA方法并辅以GIS等技术手段,这些方法通常选取GDP或人均GDP等作为评价指标,评价角度较为单一[11,19-20];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经济活动不均匀分布的重要表现,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的中观层面,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略显不足,而综合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研究则更少[21-22]。单一评价角度难以完全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水平。因此,综合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反映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2009-2018年黄河流域73个城市(指地级市、州或盟,下同)的经济、人口数据,综合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法、偏离—份额分析法和GIS分析技术,分别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七大沿黄城市群和73个城市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对黄河流域近10年来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研究,并结合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从上中下游、城市群和城市等多个角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范围 本文依据李敏纳等的经验研究,遵循以自然黄河流域范围为基础,尽可能保证地区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的关联性的原则,将黄河流域范围划定为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共73个城市[23]。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经济空间格局的不均衡较为突出。从按常住人口及名义价格计算的人均GDP来看,2009年黄河流域的人均GDP约为2822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而2018年黄河流域的人均GDP约为62701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6.99%,与全国的经济差异有所拉大;从黄河上中下游来看,黄河下游较为发达,2009年人均GDP由分别约为中游和上游的1.39倍和1.06倍转变为2018年的1.31倍和1.16倍,中游和下游的差异有所缩小,上游和下游的差异有所扩大;从七大沿黄城市群①来看,2009-2018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人均GDP最高,与最低值的兰西城市群的倍数由4.74下降为3.32,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从黄河流域的73个城市来看,人均GDP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由2009年的29.9下降为2018年的14.7,城市间的经济差异也有所缩小。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区域经济差异由来已久,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的空间形态在不断演变,城市群现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发展态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经济发展差异的不同规律,本文的研究尺度由大到小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七大沿黄城市群和73个城市。其中,黄河上游包括宁夏和青海全部市州、甘肃大部分市州、四川阿坝州以及内蒙古部分市盟;黄河中游包括山西全部地市、陕西大部分地市以及甘肃和河南的个别市;黄河下游包括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地市[24]。此外,七大沿黄城市群分别为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图1)。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本文选取上述三个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明晰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