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流行地缘政治是批判地缘政治学中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分支之一。19世纪90年代后,在以国家为中心的战略谋划中,地缘政治学被作为现代国家建构、帝国主义建设和大国之间竞争的重要工具[1]。由于其无法全面解释现代国家或地区地缘政治的特征及变化,批判地缘政治学应运而生。批判地缘政治学虽冠以“批判”之名,但并不意味着其仅仅是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否定,而是包含着对传统地缘政治学中“政治的”和“地理的”理解和补充[2]。这些补充体现在众多方面,而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则形成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分支之一——流行地缘政治学。流行地缘政治学弥补了传统地缘政治学在媒介范畴的失语,并逐渐在电影、广播、电视领域显现出一种新的地缘政治探索路径。 在了解流行文化与地缘政治的互动中,中国学者也使用了多种探索方式,借助了社会学、地理学、传播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其研究所表现的形式,大多是通过个案分析来探讨具体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大众文化与地缘政治间的影响,如曾向红以国家等政治行为体围绕地理空间所产生的话语、文本、叙事、故事情节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一带一路”构想中包含的“地缘政治密码”和叙事塑造的“地缘政治想象”[3]。贺小婧通过尺度政治的分析框架,对中日钓鱼岛争端期间的相关言论进行分析,以此展现舆论引导在地缘政治事件中的影响力[4]。安宁利用语义分析和“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2008年后发生在新疆范围内的恐怖事件进行研究,展现了关于新疆地理想象与中国政府反恐策略的互动机制[5]。安宁等还对1983-201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歌曲进行文本分析,解读这些歌曲如何参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6]。蔡翠红将关注点转向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网络空间领域地缘政治,以探讨中美博弈中的网络地缘政治逻辑[7]。邓芷雯等通过对中国非官方公众号在韩国部署“萨德”期间所发布的文章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大众的东亚地缘政治观[8]。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也已进行了关于表现在媒体空间、文化背景中的地缘政治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国内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文本中所体现出的地缘政治话语如何渗透于流行文化”[9]。国内学者意识到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不再是单纯的受到海、陆、区位、政治影响,但是针对这一思路理论建设的研究成果还很缺乏,现有的理论内容阐述,也多作为案例分析所铺垫的基础。由此可见流行地缘政治在中国地缘政治学研究领域还处于萌芽阶段。 流行地缘政治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地缘政治,在网络时代,大众传媒和市民社会是生产地缘政治话语的主体[7]。流行地缘政治将流行文化(大众媒体)和受众视为生产地理知识的场所,把日常生活与知识生产联系在一起[5]。中国有8.02亿网民,六成国民可以通过各类新闻媒体了解变动中的世界,同全球74亿人相连。不同的媒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份认同、地缘政治想象、地方感等各种感性认知。 本文对西方流行地缘政治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试图完整、全面展示西方流行地缘政治的研究进程及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为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将越来越多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大量的信息带给个人和国家不可忽视的机遇与挑战,流行地缘政治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西方流行地缘政治研究概况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以“Popular Geopolitics”为关键词,搜索时间跨度为1980-2019年,共获得287篇文献记录,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及摘要,剔除相关程度较低的95篇文献后,剩余192篇相关程度较高文献。由于本文探讨西方流行地缘政治研究进展,故又将国内学者的3篇研究成果剔除,最终得到189篇西方研究成果。 整体来看,流行地缘政治研究成果呈现波动增加趋势(见图1),2005年以后,研究数量明显增加并相对稳定(由于文献收集到2019年3月份,所以2019年显现下降的趋势)。流行地缘政治论文期刊数量(见图2)最多的为GEOPOLITICS和POLITICAL GEOGRAPHY,共占发文总量的60.25%。排名前十的杂志学科类别为地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
图1 1993-2019年流行地缘政治论文数量变化趋势 Fig.1 Change in the number of popular geopolitical papers from 1993 to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