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iled and Translated by Li Shuxiu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47(2020)02-103-10 一、青年就业的新形式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青年就业有雇员(employee)、自营就业(own-account worker)②、雇主(employer)、给家人当帮手就业(contributing family worker)四种模式。其中,雇员(employee)主要是指受雇佣、拿薪水的工薪就业(wage employment);自营就业(own-account worker)是指为自己工作,或者与一个或多个合伙人一起工作,但是没有连续地雇用任何雇员为自己工作,其工作性质属于自谋职业的工作类型,如美国的大多数农民就属于自营就业;雇主(employer)是指雇佣别人为自己工作并付给雇员薪水的就业方式;给家人当帮手就业(contributing family worker)是指在由同一家庭的相关人员经营的面向市场的企业中从事自谋职业,如中国的小企业主家里参与帮忙的家人。 考虑到如果按照联合国1992年的标准定义,把青年定义为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年轻人,那么许多年轻人在整个“青年”时期都在接受教育,因此过渡到工作的时间会计算得越来越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调查》(SWTS)③的数据,在中低收入国家,超过10%的25岁的青年仍在接受全日制教育,其中有非常可观的超过5%的青年在人生整个20-30岁的年龄段里都在接受全日制教育。此外,大多数青年人要到24岁才能找到工作,这还要考虑到性别差异:男性青年有一半在23岁以前就业,而女性青年则在29岁时才达到就业50%的门槛。因此,国际劳工组织在本部分调查和分析中将青年的覆盖范围扩大到29岁以下的年轻人。 今天,全球绝大多数15-29岁的已就业青年是雇员,从事着拿薪水的工薪阶层的工作,即工薪就业(wage employment)。2005-2015年间这个比例稳步增加,大约从58%增加到69%。青年就业状况的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中低收入国家发生的就业转变所推动的,正如图1中的(b)和(c)所显示的那样。图1(b)和(c)都描述了工薪就业比例在中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急剧增加,使得这些经济体的雇员比例几乎趋同于在高收入国家所观察到的比例。中高收入国家的工薪就业比例的趋同似乎更快,这是由于大量中国青年被吸收到工薪就业的结果。如果不包括中国,2005-2015年间,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工薪就业雇员比例增加了8个百分点,从42%增加到50%,而在中高收入国家(不包括中国),这一变化仅为4个百分点,从73%增至77%。 (a)高收入国家
(b)中高收入国家
(c)中低收入国家
图1 2005-2015年按性别和收入水平分列的青年就业状况(%) 图1说明了过去十年中青年脱离弱势就业的重大变化。弱势就业在统计学上定义为参与自营就业(own-account worker)和给家人当帮手就业(contributing family worker)的人数之和。近些年,投身给家人当帮手就业(contributing family worker)的青年比例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农业就业人口正在减少以及流向城市的相关迁移正在增加。同样由于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从事自营就业(own-account worker)的人数比例也在下降,尽管下降的比例要低得多。一方面,农业部门的较低的就业份额——农业是自营就业占主要就业形式的部门,导致独立雇工占比减少;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收入国家的与通讯有关的技术进步,正在促进自营就业工作的产生。 虽然这些趋势中明显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青年依旧落后于男性青年,但在2005-2015年间已经有了一些改进。女性青年比男性青年更快进入工薪就业(wage employment),从而摆脱弱势就业。在全球范围内,她们参与给家人当帮手就业的比例急剧下降,从2005年的31%减少到2015年的19%。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女性青年仍然比男性青年有稍多一些的可能采取给家人当帮手就业形式,而较少有可能成为自营就业业主、雇主或工薪雇员。 然而,青年工薪就业(wage employment)的扩张与弱势就业的相应收缩,并不必然意味着更多的工作保障和更大的工作稳定性。这是因为一般的工薪就业,特别是青年的工薪就业,正在变得更加灵活,但也因此而变得不那么稳定。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再加上技术的发展与扩散的叠加作用使得失业人数剧增,也刺激了一系列更具灵活性的工作安排的增长。在中低收入国家,青年工薪就业的大幅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是非永久性的工薪阶层工作的增加。年轻人也比成年人更有可能从事那些不那么安全、保护也较少的非标准形式的工作。在欧盟,临时性就业的趋势特别明显,截至2015年,每两名已就业青年中就有一人是临时就业,而在适龄成年人中,这个比例只有十分之一。更普遍的是,非标准就业在青年中比在成人中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