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

作者简介:
谢治菊(1978- ),女,重庆合川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基层政府治理;梅梦玲(1998- ),女,湖南常德人,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基层政府治理;张迪(1998- ),女,广东台山人,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基层政府治理(广东 广州 510006)。

原文出处:
岭南学刊

内容提要:

网络青年公益组织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青年人发起,用无偿或优惠条件向青年人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公益形式,此类组织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政策监管不到位、运营人才缺乏、专业化程度偏低、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资金链短缺等共同困境。对比分析B组织和W组织的运行成效,从“内部流程”“学习成长”“顾客满意度”三个指标来看,B组织的运行更规范、成效更明显、满意度更高。究其原因,B组织的造血能力更强、人员结构更合理、人员分工更加专业、产品运行模式更具有吸引力。为进一步提升网络青年公益组织的运行成效,应发挥好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作用,强化组织自身的自我赋能与自我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与营造良好氛围。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0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20)03-0055-11

       DOI:10.13977/j.cnki.lnxk.2020.03.0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我国公益事业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各公益组织都推出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运营平台,并以此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网上公益项目,如“水滴筹”“轻松筹”“米公益”等。与传统公益形式相比,网络公益具有互动性、便利性、时效性、透明化、门槛低、跨区域等特点,这是对公益形式的一种创新,赋予了公益新的内涵。[1]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安全性与自由性,网络公益发展中也出现了借“公益之名”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事件,各种“诈捐门”“骗捐门”“假慈善”频繁出现,这凸显出网络公益发展中信任缺失、监管不力、公益弱化、资源稀缺等问题。[2]为规范网络公益的发展,民政部2009年就发布了《关于全国性社会团体应用网上办公平台办理登记、备案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用了对网络公益平台的规范与监管。而后的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民政部制定的《“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18-2020年)》,则将网络公益组织推向了新的时代,使公益事业从公益服务、公益文化走向了公益创业,年轻人成为公益创业的主体,“网络青年公益”进入人们的视野。[3]何谓网络青年公益?其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青年人发起,用无偿或优惠条件向青年人提供服务的活动。[4]网络青年公益不仅仅是互联网、青年和公益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涉及公益本质的思想转变。[5]事实上,观察过去两年各种媒体的热点报道可以发现,年轻人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在提高,行为范围也在扩大,无论是在倡导青年成长、社区教义还是性别平等方面,青年团体都积极发表意见,展现出公益参与的热情,这些参与人被称为“青年公益人”。青年公益人是指致力于帮助社会人群,以志愿参与的形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年轻人,包括青年公益传播者、研究者、创业者等等。[6]目前,中国正在向现代化转型,青年公益人在提高社会公益参与水平、倡导社会公共道德、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丰富社会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作为青年公益人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网络青年公益兴起的时间不长,学界的研究较少,但可从网络公益的研究中窥见一斑,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网络公益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认为,网络公益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监管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身份合法性遭受质疑等问题;[7]同时,网络公益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急需优化,对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也有待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建设较为薄弱;[8]再加上,网络公益模式中,公益组织的成员以及志愿者可能来自不同地域,具有空间分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益组织的结构比较松散,且成员主要通过线上联系进行活动,线下沟通较少,所以需要改革与优化。[9]二是关于网络公益运行模式的研究。研究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运作模式方面,网络公益组织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运行形态从静态文字、图片向动态视频、浸入式体验转变,逐渐实现了精准化、透明化和即时互动,增强了网络公益的动员能力;[10]运行方式主要是众包和众筹;[11]在通信模式中,由大众传播升级为多层次互动传播,其优势在于灵活多变,这种新型模式的传播主体是个人和公益组织。[12]三是关于网络公益受众群体的研究。研究表明,由于用户的互动参与行为具有持续性,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倾向选择合适的网络公益活动,因此用户信任感是影响用户黏性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用户关注、使用以及参与的行为。[11]四是关于网络公益发展策略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推动和倡导网络公益的良性发展,让公益更加透明、便捷和有效,政府应对网络公益实施系统性管理,加强和规范对网络公益的监管,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引导其进行组织管理与创新,这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公益产业链、构建社会公益生态系统及确立社会公益可持续发展机制。[1]仔细梳理发现,这些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内容以普通网络公益发展现状、传播方式、合法性认定、公信力塑造为主,对当前网络公益组织的运行成效及影响因素关注不够,尤其缺乏对网络青年公益组织的关注;二是分析视角主要限于国家与社会的宏观性、整体性视角,对于具体网络公益组织的微观运行机制缺乏研究;三是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描述性分析、规范性诠释与定量性统计,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使用较少。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的针对性还有待提高,研究结论与当今网络公益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凸显出本文的重要价值。

       作为全国青年公益创新创业的先行地,广州的网络青年公益组织发展速度较快,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广州公益组织年轻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约1/3的社会组织、3/4的公益组织都由青年人创办。[13]可以说,在“众创时代”的引领下,广州网络青年公益组织在公益慈善、社工服务、社区发展、文化体育等领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以广州比较知名的网络青年公益组织——B组织和W组织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就网络青年公益组织的成效差异、差异成因、共同困境及发展路径等进行分析与对比。本文可能的创新是:一是以广州市B组织和W组织为个案,对他们的运行成效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二是利用平衡记分卡,审视网络青年公益组织运行成效的差异;三是以麦肯锡的7S模型为基础,探究网络青年公益组织成效差异的成因。

       二、案例介绍与调研说明

       本文使用的案例是广州市知名的网络青年公益组织——B组织和W组织。B组织是一个致力于为年轻人创造对话和实践的教育机构,成立于2012年,内设行政与人事中心、市场部、技术与内容中心、产品部四个部门,共有员工26人,主要通过开设“未来大学”和“有趣人类行动”等项目,专注于年轻人教育视野的拓展,被誉为真正“还原教育的本来模样”,其中“未来大学”是其在线上运营的主要公益项目,其目的是提高年轻人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课程模块主要由“能力培养、视野提升和社群参与”三部分构成。W组织成立于2010年,目前执行团队的固定成员有4人,另有20余名实习学生,是在广州市越秀区民政局注册的NGO。组织内设顾问团、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个部门,总干事负责管理理事会,下级设有运营管理中心、品牌资源中心以及W学院项目组。W组织聚焦于“如何以青年之力解决社会问题”,树立“凝聚青年力量,有效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组织使命,直击痛点,以实现“每个青年都能创造积极改变”的愿景,主要开设“W学院”“青年成长训练营”“小行星儿童实验室”“青年公益云课堂”等项目,其中,收费的只有“青年公益云课堂”,该项目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开设的线上付费视频课程项目。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的首要前提是案例的典型性。本文对于W组织与B组织的筛选亦是出于对案例典型性的关切与考虑,因为:首先,B组织与W组织成员皆为青年群体,所面向的服务群体也是青年群体,所运行的内容也与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关,所采用的公益手段主要是网络公益,因此两个组织都契合本文的研究主题(见表1)。其次,与同类组织相比,B组织与W组织的影响力较大,每年的网络青年公益活动覆盖全国多地并影响数千人。再次,两个组织的运营方式都是以线上为主,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然后,两个案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B组织与W组织虽在活动形式、活动目标与活动对象方面基本一致,但二者的运营成效却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B组织的成效较好,W组织的成效较差,这可从表1中详细得知。最后,二者的具体属性有些许差异:B组织处于NGO和商业企业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两者的混合,属于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投资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其资金来源一部分是捐赠,一部分是营业利润,目标是逐步实现自己造血,而不是长期依靠输血。[14]407-408而W组织是组织成员年轻化且以青年群体为其主要服务对象的NGO,其使命是支持青年自身去解决社会问题,致力于成为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协作者和陪伴者,二者的具体差异见表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