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毒危害与近代中国妆粉业的缓慢转型(1840-1937)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伊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鄱阳湖学刊

内容提要:

古代人化妆一般使用含铅妆粉,但使用者较少,危害较轻。进入近代,外来化妆品的冲击刺激社会风气改变,扩大了国内原有妆粉市场。妆粉业在这一背景下开始转型,生产新型无毒害的国货妆粉,人们也更为注重妆粉的健康标准。但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转型放缓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妆粉中的铅毒危害着使用者及妆粉工人的健康,影响妆粉的出口创收。难以完成转型的原因有:一是政府监管不力,二是消费者消费能力不足,三是新式工厂缺乏资本。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8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674-6848.2020.01.005

      铅(Pb)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古代中国,铅的化合物因覆盖性好、吸附性强等优点,被广泛用作妆粉①的原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舶来的无铅妆粉涌入中国,使中国以旧式含铅妆粉为主的市场受到冲击。在崇尚使用妆粉的风气下,消费群体对妆粉的需求大增,无铅妆粉生产势在必行,中国妆粉行业开始转型。然而,妆粉业转型速度缓慢,难以适应时代要求,致使含铅妆粉仍在市场上流行,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妆粉作为一种化妆品,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日用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早有学者关注中国古代妆粉含铅的问题。有研究者分析、论证古籍中所述妆粉含铅的现象②,也有学者通过对妆粉生产技术的考证来证明妆粉中含铅③,还有部分学者在考证的基础上认识到了古代含铅妆粉的毒性与危害④。近代中国妆粉行业的现代化历程亦备受关注。已有研究涉及近代妆粉行业发展背景、企业运转、行业管理、内在局限等多个方面⑤,还有研究者从地区化妆品业变迁历程入手,进一步认识到了铅毒与旧式妆粉没落之间的联系⑥。

      前人对中国古代妆粉含铅问题及近代妆粉业现代化问题均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考察铅毒及含铅妆粉对近代中国妆粉业转型的影响方面仍留有研究空间。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近代中国妆粉行业整体的生产与消费情况,聚焦近代中国妆粉业的转型,探究铅毒作为妆粉行业转型缓慢的表征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分析妆粉行业转型缓慢的原因。

      二、近代中国妆粉业的转型

      (一)含铅的旧式妆粉

      古代妆粉大多将铅的化合物作为主要原料。汉代史游所著《急就篇》中有“芬薰脂粉膏泽筩”的记载,唐代颜师古注曰:“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⑦这可能是现今可见最早提及“铅粉”作为妆粉的文献。不过由于铅、锌、锡等矿物形态相似且伴生矿多,时人对矿物的认知远达不到现今的精准水平,故文献记载常常将其混为一谈。所以,究竟古代的妆粉中是否含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妆粉名称及其制取方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铅为黑锡,称铅粉为粉锡:

      [粉锡]释名:解锡(“本经”)铅粉(“纲目”)铅华(“纲目”)胡粉(“弘景”)定粉(“药性”)瓦粉(“汤液”)光粉(“日华”)白粉(“汤液”)水粉(“纲目”)官粉。弘景曰:“今化铅所作胡粉也,而谓之粉锡。似与今乖。”时珍曰:“铅锡一类也。古人名铅为黑锡,故名粉锡。”释名曰:“胡者,糊也,和脂以糊面也。定瓦言其形,光白言其色,俗呼吴越者为官粉,韶州者为韶粉,辰州者为辰粉。”⑧

      李时珍认为,铅粉与粉锡、胡粉、定(锭)粉、瓦粉等是同物不同名。铅粉具体包括什么成分,可以通过其制取方法来推测。《本草纲目》记载:“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两,养一匕,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不尽者,留炒作黄丹。”⑨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桂林所作铅粉最有名,谓之桂粉,以黑铅著糟瓮中罨化之。”⑩《本草纲目》引用了明代何孟春辑《余冬录》的内容:“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滓为密陀僧。”(11)由此可见,与铅发生反应的物质,既可以是醋,也可以是酒或酒糟。当时的酒因乙醇浓度不高,很容易被氧化为醋酸。所以,古代铅粉制作的基本原理是先使金属铅与醋酸蒸气相作用生成醋酸铅,然后将其溶于水,在碳酸气的作用下沉积出碳酸铅(PbCO[,3])粉末。(12)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文献中经常出现的“铅粉”是以碳酸铅或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等铅的化合物为主要成分。

      考古发现也能佐证这一观点。北京房山出土了西晋时期的三件大小相当的釉陶瓶,瓶内均发现有黑色粉末,经鉴定为氧化铅,是矿物铅经人工化学处理加工制成的碱式碳酸铅分解后的产物。(13)结合传世文献推测,这套釉陶瓶很可能是盛放妆粉的瓶子,瓶内的粉未即为古人化妆所用妆粉。通过对史实的考证及出土物的分析可以发现,传世典籍中提到的我国古代妆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铅、碱式碳酸铅等铅的化合物。

      明清时期,妆粉的生产地主要在南方,使用群体广泛。在明代,金陵、杭州、韶州、辰州都是颇负盛名的妆粉产地。(14)清朝时的情况也大致相当:“吾国旧时,各通都大邑多有化妆业甚盛,如苏州、杭州、扬州、南京等地,均为吾国化妆业之中心。”(15)妆粉的生产中心多在南方,但其经销范围广阔。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写到,山东济南大户人家的“素姐”,在参加祭祖活动时梳妆打扮便“搽着杭州宫粉”。(16)产于杭州的妆粉经过运输,能够远销到山东市场,可见其辐射范围之广。

      妆粉的使用群体,既包括富贵人家的女子,也有戏曲表演者和娼妓。清代李渔《十二楼》描写当时杭州城内“有脂粉而无佳人”(17),以夸张的方式形容杭州盛产妆粉,涂粉之气风靡一时。近代《北平市工商业概况》调查提到清朝北平市的妆粉消费情况:“平市旧式化妆品商店中……质价最高之粉为阳高粉养容粉、多备宫中选购、现在旧家贵族与优伶尚沿用之。有锭儿粉、为普通社会所用。”(18)高端妆粉的使用者包括宫内、贵族以及戏曲表演者,普通的含铅“锭儿粉”则为普通民众使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记载:“南京这十二楼,前门在武定桥,后门在东花园……每到春三二月天气,那些姊妹们都匀脂抹粉,站在前门花柳之下,彼此邀伴顽耍。”(19)文中的“姊妹们”代指娼妓,涂抹脂粉为的是拥有更好的容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