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市场上第一次出现“机制蛋粉”贸易,这是我国首创的蛋制品。此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我国一直是世界蛋粉的主产地,出口额曾占全国外贸总额的第三位,与传统出口商品的蚕丝并列,居于茶叶出口额之前。与丝、茶等农产原料出口不同,机制蛋粉是我国第一个全产业链制成品的出口。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囿于地域性的就贸易论贸易,鲜有整体性观照。具有历史界碑地位的中国近代机制蛋粉业,尚缺乏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 现有的经济史、贸易史论著中涉及近代蛋粉业的研究主要是: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中有我国近代早期蛋品出口情况的记载:“蛋品出口后来成为外资的一项重要企业,不过甲午战争前还只有1872年在烟台设立了一家蛋粉厂,规模不大。”①该书第3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中“表2—6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的比重(1920-1936)”列有“蛋与蛋制品”栏目,②虽然该表列示的蛋品出口比重已经与蚕丝及茶叶相当,但并未对“蛋品出口成为外资的一项重要企业”作出分析。还有一些专著中有一些对我国近代蛋及蛋制品出口数量的记载,比如李文治提到:“(高邮)蛋厂输出蛋白三百八十余石,蛋黄二千四百余石。”孙玉琴提到:“20世纪初,蛋及蛋制品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1913年出口量达15万多担,1925年出口量激增至100多万担。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最大的蛋品出口国。”③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我国近代蛋品贸易,对中国蛋品贸易的兴衰过程进行了探析,并从近代我国农副产业问题等方面归纳了行业兴业兴衰的原因。④朱翔的《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研究》涉及了英商和记洋行在华投资创办和记蛋厂的研究。⑤另外一些研究中对我国近代蛋业发展及出口贸易也有所涉及。⑥以上研究成果均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本文将从市场拓展与政府缺位这一视角切入,对全球化体系中的中国近代蛋粉业进行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市场拓展——蛋粉成为国际贸易的创新品 近代意义的全球贸易通商,缘起于19世纪初轮船海运的兴起和国际贸易规则的推动。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贸易格局促进了国际间的商品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劳工服务的经济一体化。在这个世界大变局过程中,催生了以鸡蛋为原料的蛋粉生产,并且迅速拓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新兴产业。 (一)蛋粉需求的形成 生鲜鸡蛋是最寻常的餐用食品,本来无需工业化再加工。但是,与近代化相伴而生的新式军人和远洋海员两大社会群体,对蛋制品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两类常年远离家庭餐桌的特殊人群,要像常人那样吃上新鲜鸡蛋是不敢奢望的事。据史料记载:“欧战前,欧美军队中需蛋粉甚殷。”⑦由于生鲜鸡蛋易破碎、易腐败,在常温常态下不便贮运,不耐久藏,对于居无定所的军人和海员,便携耐贮而且营养全面的蛋粉制品,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迫切需求。 在商业史上,有需求就会催生供给,满足供需双方的诉求。有效的商业需求有两种类型:一是“诱导需求”,发明全新功能的产品,诱导消费冲动,形成新兴产业;二是“生存需求”,维持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比如日常的衣食用品。很显然,蛋粉同时兼有两类需求的属性。对于生产商,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型产品;对于海员和军人,这是生活必需品,是刚性需求。这就是近代产生蛋制品工业的直接原因。 (二)中国成为世界蛋粉生产的首选地 19世纪后期,生产鸡蛋粉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时还没有发明工厂化养鸡的装备和技术,也没有发明集中饲养家禽的防疫技术和疫苗,一旦发生烈性传染病,养鸡场常常会遭受毁灭性损失。经营养鸡场存在很大风险,因此蛋厂持续获得鲜蛋货源变得非常困难。这时候,鲜蛋的来源,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散养。中国地域辽阔,农民众多,自然就成为世界蛋粉生产的首选地。 首先,中国自19世纪初就进入了世界贸易体系。以往主流历史学家认为,清朝的基本国策是“闭关锁国”,远离近代世界文明。⑧但是,就加入世界贸易体系而论,清朝至少是“闭关不锁国”。因为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一直在广州开设对外贸易的口岸。马克思指出,外国工业品不断地涌入中国,“对中国工业也发生了过去对小亚细亚、波斯和印度的工业所发生的那种影响”。⑨到19世纪后期,西方各国开始从工业品输入转向直接投资设厂。 其次,鸦片战争后划定的通商口岸,环绕着广大的腹地农村,有着大量散养鸡的蛋源,具有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的聚集效应。正如美国学者施坚雅所描绘的那样,中国传统城乡具有多层级结构,⑩能够高效便捷地将分散于千家万户的散养鸡蛋集中运销到都市的蛋品工厂。而且游串于城乡之间的“牙行”队伍,为农户与蛋厂之间构建了一条天然的物流通道。 第三,晚清政府实施“以夷制夷”的对外策略,意欲夺回日益丧失的对外贸易主权,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建厂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动开放通商口岸达82个。甲午战争前的1892年,共有外国贸易性洋行579家,至1900年使突破1000家,达到1006家,10年后猛增至3239家,其资本总额1914年已经达1.42亿美元,占外商在华投资总额的14.2%。(11) 由上可知,19世纪90年代德国商人在华首建蛋厂,正是时势所趋。当时,德国人发明了称为“真空干燥法”的制造蛋粉机器,在上海、青岛、汉口和天津建立了最早一批洋商蛋厂,取名“美最时”。其所产蛋粉是时髦新奇的产品,又迎合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军人和海员的需求,因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获利丰厚。1901年,英国商行加入了蛋粉生产的市场竞争,先后在上海、汉口、天津、南京设立了以“和记”为商号的一系列蛋厂,并在各地蛋厂附近城镇设立了采购鸡蛋的蛋庄150多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