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具有显著关联效应的复合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24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物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区域物流是伴随城市群、经济区发展起来的物流活动体系,正在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支撑和保障着区域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快速发展。然而,区域物流设施落后、人才匮乏、规模效应不强、差异突出等问题仍不容忽视,如何提升区域物流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国外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多以密歇根州立大学(MSU)提出的32种物流能力要素为基础,开展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物流研究方面,Pekkarinen[1](2005)以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为例对其物流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Anand[2](2012)分析、总结并综述了城市物流的建模方法;Ekici[3](2016)等人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法评价土耳其的物流能力。在吸取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区域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4-8]以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9-11]等方面。周泰等[4-5](2008,2016)提出了以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为要素的三层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物流能力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并以中国西部12个省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王岳峰等[6](2010)构建了包括要素性资源、结构性资源和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及其对应的1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盲数测评模型进行评价;刘林等[7](2012)设计了由区域物流资源和区域物流效率两个一级指标以及与之对应的9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曹炳汝等[8](2018)提出的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流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与信息化建设、物流业务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四个一级指标,并以ANP-TOPSIS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物流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方法方面,作为典型的多准则决策问题,区域物流能力的评价研究涉及了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模糊物元法、层次分析法(AHP)、TOPSIS法、因子分析法、粗糙集等常用决策方法。 优势关系(Dominance Relation,DR)是Greco等提出的用于刻画优势程度的工具,能够解决粗糙集方法计算中的连续属性和偏序关系问题[12-14]。然而,该工具容错能力较差,对数据要求较为严格,实际应用中限制较多。为此,翁世洲等[15](2015)考虑两个方案中满足优劣关系的属性个数和比例,提出了基于概率优势关系的粗糙集模型;进一步地,考虑到决策者的主观模糊性和随机性,本研究团队[16](2019)提出一种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PDR)相结合的云概率优势关系(云PDR)方法,通过计算期望、熵、超熵,对方案进行评价与对比。综上,本文采用云PDR方法对区域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和分类。首先,通过分析区域物流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结合前人研究和相关数据,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云PDR方法对2012-2016年京津冀、哈长、长三角、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和成渝区域的物流能力进行评价,探索考察期内各区域物流能力的水平及变化情况,分析区域内部各省(市)物流能力的水平和变化差异;最后,分别依据“综合水平波动”和“投入产出”对各区域及其内部省(市)进行分类。通过上述基于数据的评价与分类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区域物流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区域物流能力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区域物流能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区域物流作为物流的一个子系统,是在以区域为基本单位的经济范围内,通过物流各环节和功能实现该经济范围内外的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据此,研究综合周泰[4](2008)、王岳峰[6](2010)等学者的观点,认为区域物流能力是区域物流主体依托区位优势与资源,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流支撑与服务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深化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7],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标准,对于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区域物流能力是一个涉及不同因素的多维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7]:一方面,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基础设施、物流人才、技术能力、资金支持等生产要素是物流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另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相关物流发展政策与方针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区域物流能力的发展。同时,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一、二产业的支持。 (二)预选评价指标集构建 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影响区域物流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以“物流”“能力”“评价”等为主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共检索出2011-2019年间相关文献481篇,其中涉及到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包含:每10万人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互联网上网人数、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物流发展氛围;物流业增加值、货物处理量、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公路密度、物流业固定投资额比重、GDP增长率;铁路运营里程、机场航线、港口吞吐量、移动固定电话普及率、物流贡献率;物流从业人员数量、电信业务总量、消费品零售额、人均财政收入、高速公路里程数、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交通运输投资、公路里程[17];居民消费水平、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18]等等。基于此并结合前述区域物流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提出区域物流能力评价预选指标集,见表1。 表1 区域物流能力评价预选指标集
编号 | 指标 | 单位 | 编号 | 指标 | 单位 | 编号 | 指标 | 单位 | |
C[,1] | 铁路营业里程 | 公里 | C[,9] | 移动电话普及率 | % | C[,17] |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 万户 | |
C[,2] | 货运总量 | 万吨 | C[,10] | 互联网上网人数 | 万人 | C[,18] | 邮政线路总长度 | 公里 | |
C[,3]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C[,11] | 邮政营业网点 | 处 | C[,19] | 公路营运汽车拥有量 | 万辆 | |
C[,4] | 内河航道里程 | 公里 | C[,12] | 公路里程 | 公里 | C[,20] | 每10万人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 | 人 | |
C[,5] | 货物周转量 | 万吨 | C[,13] | 物流从业人数 | 万人 | C[,21] | 邮电业务总量 | 亿元 | |
C[,6] | 物流业增加值占比 | % | C[,14] | 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 | % | C[,22] | 地方财政交通运输支出 | 亿元 | |
C[,7] | 人均GDP | 元/人 | C[,1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C[,23] |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 % | |
C[,8] | GDP | 亿元 | C[,16] | 地方财政税收收入 | 亿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