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听我说,这个鱼总是睁着眼睛……”只要孩子想到一个话题就会一直聊个不停。哪怕在外面玩,刚刚遇到一个同龄的小朋友,他也会趴在对方的耳边喋喋不休。有时候,他还沉醉在自己的表达中,大人和他说什么,小家伙也充耳不闻,似乎说就是他的乐趣,简直就是一个小话痨。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话痨 孩子已经进入到输出语言的阶段 三岁前的孩子一直在为积累语言经验进行着准备。这个时候的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远远大于自己能表达的部分。而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说完整句,并且可以说日常的基本用语了。他们开始从输入语言走向输出语言的阶段。原来小家伙只能听大人们说,现在他感觉自己不但能听,还能说了,真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所以会不停地展示自己的新本领。这个阶段的孩子较之其他阶段会显得有些话多,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可以说是一较为普遍的现象。 孩子开始用语言组织自己的思维 细心的爸爸妈妈会观察到孩子边说话边思考的现象。比如孩子有时会说着说着突然停止,呆若木鸡片刻,然后又开始絮叨。而更多的时候,他会边做事情边叨叨,如他一边给小娃娃盖手绢,一边说“给小娃娃盖上被子”;或者会一边给大人们发苹果,一边说“给爷爷一个,给奶奶一个”等等。心理学家发现2~4岁的儿童有自言自语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行动、语言、思考是合为一体的,语言标识他的思考,也计划着他的行动。他说的话就是他想办的事,而说的过程也是想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他还不能像大人一样把思考变成无声的内部行动。所以孩子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边说边做的现象,在我们看来,他的话确实有点多。 孩子练习新词汇并学习组织自己的语言 有时候,孩子听到一个新的词汇或者自己突然冒出一个新词汇,会莫名其妙咯咯笑个不停,而且还会自己学着重复该词汇,边笑边说,不亦乐乎。比如一个孩子一边看着妈妈的长头发一边开心地说“头发扫地”。四岁左右的孩子经常会发明创造一些自己的独有的词语。他们会沉醉于自己的创造,而且不断重复。重复的过程就是学习加练习的过程,在一次次重复中孩子的发音越来越精准。 话痨期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为孩子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 孩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一些不完整、不规范的表达,比如“妈妈喂喂”“小车车”,同时会存在词语误用的现象,“一条鱼”成了“一个鱼”,“一匹马”成了“一个马”。而且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都是一些口头语“干嘛”“吃不下了”。爸爸妈妈可以通过示范准确、规范、精练的表达,让孩子的语言也更规范。此外可以多用非口头语与孩子交流,比如在交流中多使用一些连词,使用丰富的词汇,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各种句型等。在日常交流中逐步提升孩子表达的能力与水平。 多听听他的想法,和他一起玩语言游戏 记得《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校长让小豆豆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小豆豆一口气说了四个小时,实在想不出还可以说什么了。每天多留出一点时间来倾听孩子,满足他的表达欲望,这也可以成为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小小约定。孩子知道自己有机会说,不分场合的唠叨也就少了。还可以和他玩语言游戏,首字组词、尾字组词、词语接龙、说相反,或者和孩子合作讲故事,让孩子把随意的唠叨变成有组织的语言。 和孩子一起读书 生活中的语言大部分都是非文学性的、简单的交际语言,而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各种表达方式、句型、词汇范围非常广泛。在大量的阅读中,孩子会逐步吸收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每天坚持读故事给孩子听。除了原原本本给孩子念故事,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到读故事的过程中。当孩子熟悉故事后,可以请孩子自己画人物,剪人物,把人物固定在小棍子上,成为一个人偶。大人说旁白,让孩子自己讲讲印象深刻的部分,或者妈妈讲一句,孩子讲一句,一起讲故事。利用一些方形的硬纸片,在上面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再把人物固定在方形的纸盒子上,一个故事骰子就新鲜出炉了。所有参与讲故事的人可以用投掷骰子的方式,确定自己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就可以讲故事啦。《猫头鹰喔喔乎》《咕噜牛》人物多,对话多,故事中的文字朗朗上口,很适合用这样的方式共同讲故事。 在公园里配乐读诗歌。美丽的景色加上动人的旋律,一首诗歌从妈妈嘴里飘然而出,孩子一定会陶醉其中。即便在家里,父母也可以配合不同的音乐给孩子读诗歌,让美的文学熏染孩子。当然要选一些有趣且贴近生活的诗歌让孩子欣赏,比如《蝴蝶豌豆花》《百年优秀儿童诗》《世界最美儿童诗集》《世界经典儿童诗集》。 拍手说儿歌。比如和孩子一边洗手一边说《洗手谣》,洗手可以说《五只小猴》洗手儿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搜集到不同的小儿歌,和孩子边说边做,所有的日常点滴除了琐碎还可以变得有节奏、有韵律、有童趣,同时也让孩子接触到丰富好听的儿歌。 相信当孩子有大量积累后一定会从小话痨变成小演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