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有的家长这样教育孩子:“谁打你,你就打回去!”前不久,人称“硬核网红”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被欺负,说的一段话令人深思:“(不读书)人家怎么欺负你,你就怎么欺负人家。但如果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家教思路。 做一只仁慈的小狮子 (孙女士,33岁,淘宝店主) 对于孩子被欺负这件事,作为单亲妈妈我一直在思考对策,后来在一段李嘉诚的访谈录中找到了答案:做人如果能够成为“仁慈的狮子”,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平常要仁慈。但如果别人不好,狮子是有能力反抗的。 我老公不幸早逝,女儿丫丫从小缺少父爱,胆子小,自信心不足,我一直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帮助她。 ☆教她据理力争,并懂得寻求支援。 坐在她后排的小男生多次揪她的辫子,或用水彩笔画她的头发。有一天,丫丫忍无可忍,扭头打了小男生一拳,对方又从桌子下面踢她的屁股。结果两人都被老师罚站。我告诉丫丫:“他再揪你的辫子时你要举手报告老师。”丫丫再次被欺负时,按照我说的去做,小男生果然被老师严厉批评,有所收敛。 我还教丫丫在老师不在场的时候要善于“发动群众”保护自己,即寻求同学的支持,不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被欺负时,要当着“肇事者”与其他同学的面指出对方的错误,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据理力争,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比如:明确指出对方做了什么不对的事,她感觉如何,要求对方做什么,等等。 “肇事者”被丫丫当面“控诉”,并被其他同学指责,既感到压力又觉得羞愧,坏行为自然有所收敛。 ☆教孩子尽量自己处理矛盾,树立“不好欺负”的形象。 在《养育女孩》一书中,作者认为:无数场的冲突构成了女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当她长大,上幼儿园、上学、接触社会,均需要学会独自面对世界。故此,帮助孩子变得强大,不是为孩子制造困难,而是帮助孩子学会处理越来越困难的事情。 在幼儿园阶段,丫丫经常被欺负。我按照严重程度来决定如何做。如果事件不断升级,对方变本加厉,我就去找幼儿园老师或对方家长。但我相信孩子有处理好问题的能力,告诉丫丫:“咱可以离那些欺负人的孩子远一点。咱可以选择不跟粗鲁好斗的孩子一起玩儿。不过,事儿来了不能怕,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为了教会她解决问题,我扮演“熊孩子”跟她一起模拟各种冲突。在假设的各种场景中,教她如何谈判,如何大声震慑对方,如何在争执中保护自己。比如抢玩具的场景,我教丫丫根据情节轻重以不同的语言回应:“我可以借给你玩一会儿,但是,我也想玩一会儿你的那个玩具。”“我愿意跟你做朋友,我们一起玩怎么样?”“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拿走。”“请你放开手!” 再比如有人嘲笑她没有爸爸,我教她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回应,比如:“你这么说我很难过,我们可以换个话题吗?”“请你停下,我不想听。”“你再这样说我就去告诉老师(你妈妈)!” 模拟不同的场景,可以帮助丫丫判断对方的意图,是玩闹还是霸凌,是不小心说错了话还是故意出口伤人。有些情况下可以妥协,有些情况下必须大声拒绝和坚决反抗。 ☆通过训练,培养孩子强大的气场。 我特别看重锻炼身体,督促丫丫提高身体素质。她的跳舞特长在比赛中得到专业人士的夸奖,成为她自信心的重要来源。 我一直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去世了,但是他会在天上保佑你。妈妈与家人们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和支持者。不管发生什么,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我也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教她自立自强。 我经常邀请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来我家做客,让丫丫接触更多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而且我会指导丫丫如何变得更有人缘,让她在小朋友眼中成为一个“勇敢者”,成为一个“好客热情”的人。 如今丫丫已经上小学。她参加了学校的长跑队,体格越来越好。“打不过”已不再是她不敢保护自己的心理门槛。她遭遇的欺负事件越来越少。随着她年龄增长,我又从文化修养方面培养她的豁达心胸,让她明白:应对欺凌者最好的办法,是活成对方配不上、比不上的优秀模样。 时刻做一只“仁慈的狮子”,不必在被欺负时以牙还牙,而是始终掌握“打不打回去”的权利。丫丫现在就是这样一只小狮子,跟很多同学都是好朋友,没有人敢轻易欺负她。 教孩子学一点简单的逻辑 (孙先生,37岁,公司法务人员) 我儿子经常抱怨小朋友们欺负他,幼儿园老师却告诉我:“小朋友们没有欺负他,反而是他经常打别人。”我有些不解,决定一探究竟。 我多次邀请儿子的幼儿园同学到我家玩。我悄悄观察,结果发现,儿子经常跟人翻脸,哭诉有人欺负他。举个例子:玩积木时,小华踩到我儿子与方方合搭的城堡。方方说小华没长眼睛,小华反击:“你们是坏蛋。”我儿子立即批评小华:“你上次害死了我家的金鱼!你赔。”小华很生气,一脚踢毁了城堡,三个孩子都哭了。事后我让儿子讲讲刚才发生了什么,他说:“小华欺负我和方方,说我们是坏蛋,还踢坏了城堡。小华以前说过讨厌咱家的金鱼,没过几天咱家的金鱼就死了。我以后不跟他玩了,不让他再来咱家了。” 很明显,儿子的说法存在逻辑谬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把“关联关系”当成“因果关系”。我家的金鱼是喂食过量才死的,跟小华是否讨厌它们没有关系。我跟儿子针对金鱼之死进行了讨论,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推理”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