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心累的父母都把自己当成了管理者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采访对象:

      兰海,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硕士,17年一线实践经验,擅长教育规划及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超级育儿师》《放学后》等栏目特邀专家,出版《兰海成长教育公开课》《兰海说成长》《孩子需要什么》《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等。

      专家观点: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为了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获得成长。因此,父母和孩子必须做彼此的合伙人,在彼此独立、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一起努力,合作共赢。

      为什么父母会这么累

      做家庭教育这么多年,接触了不少父母,我发现很多人都在说自己特别累,有种强烈的疲惫感。这种疲惫感来自哪儿呢?

      最常见的就是陪孩子写作业,劳心又劳力,甚至还有父母累出了心脏病。不排除学校布置的任务多,但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父母的心态。有些父母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比如写作业不能开小差,错了的题不能再错第二次,等等,否则很生气。当父母把精力集中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时,注定会累到吐血,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这样的问题多如牛毛,且避无可避。还有些父母觉得学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比如这次考94分,下次必须考100分,否则就给孩子各种施压。当父母把家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学习或只是学习这个阶段时,就必然会纠结于很具体的任务,任务永无止境,疲惫永不停歇。

      还有一种是付出感,这件事把父母给累着了。不少父母觉得,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成长,带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每天往返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孩子心累,父母身累。有些父母意识到自己也需要成长,开始给自己报各种班——“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父母该怎么办?”“孩子不爱沟通,父母该怎么办?”总之,孩子出了状况,板子都打在了父母身上。你会发现,成长永远都是单方面的。这种单方面的成长很容易让关系变味,父母觉得委屈,孩子觉得压抑,疲惫感爆棚。

      不管是哪种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父母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父母是管理者,孩子则是被管理者,是上下级的关系。如果孩子一直是被父母管着的,心中自然有怨气和不满,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容易敌对。父母觉得自己在百忙之中陪孩子上各种班,为孩子听各种课,父母是付出者,孩子则是收获者,成了供养关系。如果父母一直处在付出、牺牲的状态,必然会觉得辛苦和委屈,就会对孩子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期待。

      关系出现了状况,就必然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打破家庭教育的误区

      实际上,父母和孩子之间本不必如此剑拔弩张。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要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

      首先,不要把家庭教育狭隘化。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只是学习。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人,一个有能力独立生存、拥有自己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当孩子离开学校后,就会涉及反哺父母等问题,这依然是家庭教育的范畴,是一辈子的事。

      知道了这一点,父母就可以掌握一个大的教育原则:眼高手低。“眼高”指的是要看得长远,即孩子是否能够拥有过好一生的能力。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结于眼下的一分一毫,比如今天考94分,明天考96分,问题不在于这两分,而在于孩子是用什么方式做到的。“手低”则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每一天都踏踏实实地和孩子互动,以此来和孩子建立一个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动不动就做出破坏关系的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获得成长,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比如父母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要读很多书、听很多课,不只是让孩子受益,也给父母带来收获。很多学员家长告诉我,自从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以后,自己和同事的关系也变好了。再比如,教父母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等,是否也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学习动力不足,我该怎么办?”当父母和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获得感时,疲惫感自然会减少。

      当我们把家庭教育看成一个长期的过程,定位在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获得成长时,自然就会把关系捋顺了,既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供养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即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我们一起努力,合作共赢。

      做孩子的合伙人

      那么,要怎么合作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合作方式也是不同的。

      第一个阶段是0~6岁,合作方式为“手把手”。父母是成年人,能力特征、生理发育基本趋于稳定。但是,作为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小生命,孩子在生理、心理发育上都处在初始阶段,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而且,喝奶、吃饭、走路、说话等,几乎90%的第一次都是在0到6岁发生的。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手把手地教孩子。

      第二个阶段是6~12岁,合作方式为“一起走”。孩子进入学校,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吃饭、运动这些都不是他的第一次了,父母就可以比手把手稍微放开一点儿。但是,孩子遇到的学习、时间规划等问题还是人生第一次,这些能力还不成熟。父母需要去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状况、新的需求,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从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到和孩子手牵着手并排往前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