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没有小伙伴?

作 者:
曹洁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与健康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4岁的东东上幼儿园半年了,他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老师上课提问到他,他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在说什么;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大部分都聚在一起玩,但他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自个儿玩积木;放学在院子里看见其他孩子,要么装没看见,要么死命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往身后躲。

      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很常见。儿童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经验,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产生焦虑。随着和陌生人交往次数的增加,焦虑逐渐降低,最终会成为“熟人”。但如果长时间、反复出现持续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就表示孩子在社交上有恐惧。

      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

      社交恐惧的原因有先天的原因:根据双生子研究,同卵双胞胎的共病率是24%,异卵双胞胎的共病率是15%。直系亲属中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比直系亲属中无社交恐惧症的高10倍之多。可见,生物遗传因素是导致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后天的因素也不可忽略。如果儿童早期生活在一个敏感、家庭关系紧张的氛围中,如父母经常吵架,婆媳关系(奶奶和妈妈)不和等,都会让孩子产生自我退缩、封闭的防御机制,进而推广到以后害怕面对所有陌生人。

      此外,父母的养育,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限制越多,孩子越容易形成“行为抑制”的气质。东东妈对东东的日常安排事无巨细,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是东东妈妈的口头禅,东东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很多退行的行为,比如像小婴儿一样哭,让妈妈抱,躲在妈妈怀里,自己几乎不主动提出需求,似乎东东用乖去满足妈妈的要求,似乎母子都会享受这种“共生”的感觉。

      我们邀请东东母子和陌生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开始东东在父母陪同下远远看其他小朋友玩耍,逐步推进到在父母陪同下靠近其他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一起做游戏……一直到在没有父母陪同下能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当每一阶段的恐惧感逐渐降低后,进行到下一阶段,让孩子对陌生进行逐渐“脱敏”。

      如何预防宝宝出现社交恐惧?

      1.家长带孩子多接触同龄人,不要认为社会复杂就拒绝鼓励孩子社会交往,比如邀请邻居小朋友一起过生日、做手工,鼓励孩子在同伴面前说话和讲故事……让孩子感到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很有趣,很开心,那么孩子就乐意跟人交往了。

      2.家园配合。家长和老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在幼儿园里,老师请小朋友做手拉手的游戏、让他们自我介绍、交朋友;消除孩子陌生感;请孩子为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比如收拾玩具,分发餐具等,培养孩子在群体中的价值感,让孩子爱上集体。

      3.家长注重自我成长。一个和睦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心理创伤多来源于家庭内部爱和安全感的缺失,而且形成创伤的年龄越早,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越大,甚至会影响终生。家长要面对和疗愈自己儿时的创伤,不在自己的亲子关系中复制自己童年的局限的养育模式。

      4.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吃一点儿亏,见到孩子们之间争吵打架,就要立即亲自出马干预。这实际上却阻碍了孩子自己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渠道。孩子打架争吵是很难避免的,他们在争斗中碰了钉子,就会有意识地忍让一些,获得暂时的平衡。被欺负的一方实在忍让不了,奋力反击也是理所当然。老师和家长不要用“是好孩子就不能打架”的观念限制孩子竞争的天性。孩子们正是在打了好、好了打的不断博弈中慢慢习得人际交往的边界,而成熟起来的,这就是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也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