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西欧、北美爆发的争取自由、解放的学生运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在这次运动中,造反学生把马尔库塞(Marcus)与马克思(Marx)、毛泽东(Mao)相提并论,合称为“三M”,作为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把他们人的解放思想作为这次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三M虽然都以鲜明的批判精神,对各自所处的社会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思考人的本质,寻找人走向解放之路,但是,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由于不同的时代特点、社会发展状况、哲学思想进化轨迹,决定了三M对人认识的角度和侧重点各异,思考人走向解放的思路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分析出发,创立了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改造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三大差别,最终实现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即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发展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思想,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功地指导中国革命;马尔库塞综合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劳动解放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爱欲思想,在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人走向解放的基本出路。对这些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的解放问题,为人类如何走向解放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三M在不同时代中对人的特点的表述 任何思想家都不可能超脱自己的时代,三M也不例外,他们只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19世纪初的西欧,资本主义最先发展起来,特别是以英国为首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包容一切的、决定性的社会关系,原来复杂的经济关系向单一的雇佣劳动关系过渡,阶段关系变得简单化,社会分裂为两大阵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人类社会进入物化形态,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工人逐步成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人性渐渐丧失,工人与自己的劳动、劳动成果及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渐暴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寻求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时代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工人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马克思经过理论研究、哲学批判和亲自参加革命实践,成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状况和人的真正本质,找到了人走向解放之路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处于二十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然经济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但在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下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帝国主义国家肆意践踏我国主权,政府腐败无能,人民倍受凌辱,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为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科学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经过多次曲折,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他此时思考的是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因此,特别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2页)他对人的思考侧重于从阶级分析出发,以便更好地处理各阶级之间关系,调动一切力量共同对抗敌人。解放后,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时期,但毛泽东仍把阶级与阶级斗争作为思考的重点,把社会进步建立在人们无限高涨的革命热情上,期望在阶级斗争中获得成功。 马尔库塞生活于二十世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日益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同化于大生产之中,物化、异化已深入人的思维与心灵,人彻底失去了个性。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与之相对的却是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种族歧视、犯罪猖獗、道德沦丧、精神空虚、信仰危机。在思想界里,理性不断受到批判,其统治地位遭到冲击;非理性研究却异常活跃,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辟了对人的研究的崭新视界。可见,马尔库塞所处的时代,物质生活已不再是人们思考的重点,此时奢谈政治斗争、暴力革命、生产关系改造、改变工人悲惨的物质生活状况,似乎已无必要和现实基础,精神领域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则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西方人本主义文化传统,深深影响马尔库塞,注重从个体人性的自由发展与解放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的物化,而且深入到文化、艺术、语言、逻辑、思维模式、哲学层次,从精神文化角度更深刻地剖析人的沉沦与异化,由此寻找人的解放之路。 二、三M不同视界中的“人”及其本质 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思想前提,导致三M从不同的视界去思考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历史观的出发点,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并把它作为自己研究人的总体方法论。他在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通过描述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们的阶级本质。工人在大生产过程中,自身力量日益壮大,阶级意识日益强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斗争过程也就是人类获得解放的过程。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从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来分析人,强调阶级性是人的首要特征。他从生产关系分析入手,以阶级属性把人区分为敌、友、我,认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正是由于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正确地分析,才科学地解决了革命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证明他的这一思想是适合时代要求的。其次毛泽东还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它作为革命的重要动力。在他的视界里,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是为了调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即主观能动性,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不是相反。他十分强调从实际出发,但是他更注重的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认为“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侯,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87页)还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毛泽东本人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他也提到了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并且把它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60页)解放后,毛泽东仍把阶级性作为认识、评价人的主要标准,仍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动力,认为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将结出丰满的经济之果。“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思维方式的恶性膨胀给中国带来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