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保守主义声名鹊起的当下,关于五四批孔①“激进”抑或“偏激”的判断似乎已成定谳而不容置疑。但问题在于,极而言之的批孔在当时是否产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惊世骇俗的社会影响,则是一个有待考察辨析的历史命题。对此,以往(主要是1990年代以前)有些论者受革命史观之传统叙事模式的影响,充分肯定五四批孔狂飙的意义和作用,认为这种激烈而决绝的反孔方式,经过“几个回合”鏖战就取得了反“封建”思想的胜利。②但最近二十多年以来,受西方后现代史学思潮的影响,陈独秀等“新派”人物的“批孔非儒”作为反“封建”的光辉形象正在被颠覆和否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即是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批孔非儒,裹挟在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声浪中,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造成了扫荡中华文化命脉的历史性灾难。③上述两种说法在价值判断取向上貌似处于对立的两极,但实则共享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预设——都认定陈独秀等人的批孔非儒或曰五四批孔造成了“打倒孔家店”之实。五四批孔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时是否果真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或曰摧毁力?笔者在翻检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具标志性的刊物——《新青年》之“通信”专栏所刊发的读者来信时,发现“读者反应”所折射出的五四批孔的影响力并非如后人想象得那么大。换言之,五四以后的学人在谈及五四批孔这段思想史的公案时往往存在着过度阐释的嫌疑。 作为《新青年》最具创意的栏目,“通信”专栏刊发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其中有不少来信的内容涉及对陈独秀等人之“批孔”檄文的认知与反应。可以说,考量五四批孔对时人作用和影响的效度,信息量最丰富的莫过于《新青年》“通信”栏刊载的读者来信。这些读者来信特有的即时性、真实性,是当时读者关注和参与“批孔”问题论争的直接见证,是还原五四批孔“即时”影响的最好文本。透过它,我们可以管窥五四批孔乃至整个新文化运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和影响。鉴于此,笔者以《新青年》“通信”栏所刊载的读者来信为切入点,来探讨“《新青年》读者”④是如何看待那些“老先生”们“批孔非儒”的,以及他们在与这些“老先生”们进行“对话”后其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五四批孔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力做出符合历史事实的客观评价。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新青年》读者”对“反孔”问题认知的不同面向 “批孔”或曰“反孔”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那么,五四“批孔”在当时引发了怎样的社会反响,理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新青年》最具创意的栏目——“通信一门”,亦即“通信”专栏的设置,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可能。从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新青年》杂志共出刊11卷63号。“以为质析疑难、发舒意见之用”的“通信”(包括“读者论坛”)一栏,除1卷5号,6卷5号,7卷1、2、4号,8卷4、5、6号,9卷l、5号,10卷1、2、3号,11卷1、2、3、4号,共17号未设外,其余各号均有,共计读者来信225封(篇)。其中至少有39封来信的内容涉及对陈独秀等人“批孔非儒”问题的回应与评价。⑤这些“发舒意见”的“评孔”类读者来信,是五四批孔引发社会反响的直接见证。为便于了解“《新青年》读者”对“反孔”问题认知或回应的不同面相,兹列表如下⑥:
发行年月 | 卷号 | 姓名 | 生年 | 身份(以在《新青年》刊发信稿时为主) | 对“批孔非儒”问题的基本认知 | 对“批孔非儒”言说的基本态度 | |
1916.09 | 2卷1号 | 陈恨我 | | | 对陈独秀有关“孔教”的诸多主张提出异议 | 明确反对 | |
1916.12 | 2卷4号 | 常乃德 | 1898 | 北京高等师范预科生 | 孔学并非专制宗教,不能偏废 | 赞同中有异议 | |
1917.01 | 2卷5号 | 李平 | | 同济学校攻读德文 | 对蔡元培“力斥提倡孔教之妄说”表示赞同 | 明确支持 | |
| | 曄 | | 女 | 反对以庄严之国宪,定孔道为修身大本 | 明确支持 | |
| | 吴虞 | 1872 | 《甲寅》撰稿人 | 认为儒学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 | 明确支持 | |
(续表)
发行年月 | 卷号 | 姓名 | 生年 | 身份(以在《新青年》刊发信稿时为主) | 对“批孔非儒”问题的基本认知 | 对“批孔非儒”言说的基本态度 | |
1917.01 | 2卷5号 | 褚葆衡 | | | 赞同陈独秀反对孔教的主张 | 明确支持 | |
| | 顾克刚 | | 吴人、社会青年 | “屡读大志”,“确能扫除往日脑中之旧思想” | 明确支持 | |
| | 毕云程 | 1891 | 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字、校对工 | 主张新旧调和 | 赞同中有异议 | |
1917.02 | 2卷6号 | 叶挺 | 1896 | 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生 | 主张以传统思想救时代 | 明确反对 | |
| | 常乃德 | 1898 | 北京高等师范预科生 | “谓孔子不必尊则可,谓孔学为纯然专制之学,则犹未敢以为信也” | 赞同中有异议 | |
1917.03 | 3卷1号 | 佩剑青年 | | 青年 | 不应诋毁孔教,应纠正人心的虚伪 | 明确反对 | |
| | 傅桂馨 | | 青年 | 对极端否认孔教的偏激态度提出不同意见 | 赞同中有异议 | |
| | 常乃德 | | 北京高等师范预科生 | 建议提倡积极、建设之言论 | 赞同中有异议 | |
| | 淮山逸民 | | | 认为旧道德不适今世 | 明确支持 | |
| | 俞颂华 | 1893 | 东京政法大学留学生 | 孔教是宗教,但可改良而不可废弃 | 明确反对 | |
1917.04 | 3卷2号 | 常乃德 | | 北京高等师范预科生 | 今日国中尊孔者未必有蓄意淆乱之心,批孔“稍涉偏倚” | 赞同中有异议 | |
| | I.T.M | | | 对“旧社会之道德不适用于现今社会”的说法提出质疑 | 明确反对 | |
1917.05 | 3卷3号 | 刘竞夫 | | | 谈自己对孔教的理解,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 明确支持 | |
| | 俞颂华 | | | 质疑陈独秀的一味诋孔 | 明确反对 | |
| | 李杰 | | | 主张在辟孔的同时应注意吸取古代学说中有益于现代的可取之处 | 赞同中有异议 | |
| | 刘半农 | 1891 | 任教于北京大学 | 主张“破坏孔教” | 明确支持 | |
| | 毛义 | | | 不应将所有的弊端怪在孔子身上,更不应该骂他 | 明确反对 | |
| | 蔡元培 | 1868 | 北京大学校长 | 反对“以国限教”,认为“孔子决非宗教家,而孔教为不辞” | 明确支持 | |
| | 胡哲谋 | | 北京大学理科学生 | 认同偏激之言,反对中庸之说 | 明确支持 | |
1917.06 | 3卷4号 | 钱玄同 | 1887 | 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 对儒家的“别上下,定尊卑”之学说,以及康有为倡导孔教入宪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 明确支持 | |
1917.07 | 3卷5号 | 《新青年》爱读者 | | | 求教《公民》杂志的尊孔言论正确与否 | 态度不明 | |
| | 吴虞 | | 《新青年》特约撰稿人 | 对“儒教徒据礼运大同之义,为儒教合于共和”的言说进行批判 | 明确支持 | |
| | 顾克刚 | | 社会青年 | 批评孔教问题超越学说的探讨而陷入了“时事之评” | 明确反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