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城市租屋设庙现象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云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020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开埠以后,大量外省移民进入上海。其中有宗教人士将原籍地的寺庙移植到这里,部分移民为了谋生、营利,也在上海临时建立寺庙,从事宗教活动,形成庞大的宗教需求和供给市场。伴随城市化的开展,土地需求增加,老寺庙的土地产权不断丢失,新建寺庙只有通过租赁房屋、土地的形式实现。通过GIS空间复原发现,租屋设庙受到移民分布、宗教政策和地价的影响,这一现象多发生在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南的西部和法租界中部。根据宗教市场理论,租屋设庙作为宗教供给端带来近代上海宗教的繁荣。另一方面,稳定的信仰需求市场也产生反作用,刺激宗教供给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提供丰富的宗教产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宗教变化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双向互动,是基于区域经验对宗教市场理论的补充。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20)01-0001-12

       寺院经济的资产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僧物、法物、佛物。作为僧物的田地、宅舍、园林和金银货币是构成寺院经济的基础,而地产与高利贷则是传统中国寺院经济的两大支柱。迨至清代晚期,受“庙产兴学”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寺庙经济和资产都趋于萧条。上海的寺庙也受到影响,不同的是主要并非来自“庙产兴学”。上海开埠以后,原有的寺庙房产由于城市建设经常被侵占、买卖,陷入驻地危机。周边省份遭到战争破坏的地区,宗教人士舍弃原籍的不动产,选择在上海建立分院或下院,一些外来移民也趁机投入到宗教活动。

       由于城市化背景下地价的上涨,这些丢失不动产的移民或宗教人士通过租赁房屋新建了大量的寺、观、庵、庙,带来传统宗教在城市的复兴,形成庞大的宗教供给市场。传统宗教的经营模式与城市化的开发产生矛盾,依靠佃农、田产的模式已经行不通,转而依靠与信教群众间的互动来维持经营,并频繁卷入地产纠纷。这一模式促使宗教在近代上海功能化的转型,为迎合信众随意增加供奉神灵,提供多元化的宗教产品,形成宗教需求对供给市场的反作用力,也是对宗教市场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可以说,租屋建庙是中国宗教在近代上海特有的现象,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宗教这一文化形式在近代化过程中的转变。

       对近代中国宗教寺庙的个案研究主要关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论题集中在区域宗教本身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①习五一以北京档案资料为支撑研究了近代北京寺庙的类型结构,发现儒释道在北京仍有顽强的生命力。②郭华清、赵春晨以广东省为例,总结研究了近代中国宗教的转变,发现宗教与世俗间的关系日趋复杂。③刘扬对近代辽宁地域视野下的寺庙文化进行研究。④除了个案研究,对近代宗教的研究还从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所突破。孙砚菲从宗教社会学理论讨论了近代宗教生态的变迁。⑤付海晏从GIS数据库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宗教史的研究进行了新的梳理,试图为量化研究提供思路。⑥此外,租屋建庙涉及宗教供给与需求,学界对于宗教市场理论的研究颇为丰富。

       这些已有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个案的方法上都给本文许多启发,上海作为开埠最早,中国近代化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移民众多、城市化及租界政治格局等因素是与其他地方最大的区别,也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环境和现象,其研究对近代中国的宗教研究具有很大价值。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延续了北洋政府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人民有信教之自由,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管理政策,其中主要包括:1928年公布实施的《寺庙登记条例》,1929年先后颁布实施的《寺庙管理条例》和《监督寺庙条例》,1936年颁布实施的《寺庙登记规则》。⑦上海社会局响应南京国民政府宗教政策,分别于1927-1934年、1945-1948年两次对上海的宗教场所进行登记,调查的内容包括:寺庙的名称、地址、类别、建立年代、出资方、现有资产及管理方式。⑧本文拟以这两次寺庙登记结果为资料进行分析,所涉及的寺庙包括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庙宇。

       一 开埠后寺庙地产的丢失

       开埠初期,上海城市原有的寺庙受到冲击,老寺庙的地产不断丢失。原因主要来自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等战乱对县城内及城门附近寺庙的破坏,以及租界设立后外国商团对租界内寺庙的租占。

       (一)战乱破坏

       1853年小刀会在上海起义,迅速占领了上海县城,不断向上海四郊发展。1854年12月,法国舰队司令向小刀会宣战。1855年,法军与清政府配合,用大炮轰开城墙,清军夺回县城。这次战役主要集中在上海县城及其周边,尤其是城墙内外。至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逼近上海,英法军队分别组织防守东北和西南四座城门,双方在上海县城西门进行了激烈的战斗。1862年,太平军发动了第二、第三次对上海的进攻。这几次对上海县城及其周边局部性的进攻造成县城内和城门周边的很多寺庙损毁。根据同治《上海县志》的统计,上海县城及城墙周边共有18座寺庙被破坏或租占。

       表1 1843-1885年间上海县城内及周边寺庙破坏情况
名称废弃时间、原因移祀、改祀情况
武帝庙同治元年移建西门内旧海防厅署基
迎禧庵西人租占迁祀新闸王家巷鱼篮观音堂
江境庙不明移建小马桥之右
临江阁同治三年售予西人移供于大佛厂
延真观咸丰三年兵毁后被租占移建北门内,改祀长人司神像
晏公庙咸丰十年兵毁后被租占迁祀于承恩桥西社稷神坛右
高昌司庙屯兵先后移祀立雪庵、海音庵
长人司殿不明移祀穿心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