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传统”的出现:概念史视角的考察

作 者:
章可 

作者简介:
章可,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古代汉语中已有“传”和“统”两字连用的情况,但所指的都是皇位的传递。日语里“传统”的词义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到大正时期新义“传统”真正流行,汉语受此影响,作为新词的“传统”从1920年后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报端著述,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进入辞典,并成为“tradition”的译词。“传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流行,有其历史缘由,它为经过“新旧之争”冲击的文化保守主义表述提供了一个更适合的词汇选择。但同时,围绕“传统”和“现代”迅速形成了二元对立的观念和话语体系,这使得“传统”不断被重新定义,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20)04-0123-09

       无论是在思想史还是在其他领域,对“传统”这个概念的研究都不是容易的工作。尽管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西方学者对于“传统如何变迁”“传统之发明”等命题的论述在国内学界影响不小①,但时下学术和舆论界仍大量采用“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话语,其中的“传统”概念很容易被实质化和固态化地理解,而它的具体含义很少被加以澄清,仿佛不言自明。所以,一种动态的、历史性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概念。

       如果采用学者对“传统”和“传统物”的区分,那么相对而言,作为对象、或者说外在的“所传之物”发生变化,还比较容易理解②,而更加抽象的“传统”概念本身的衍变历史和复杂性,就不好把握。古代汉语中已有“传”和“统”两字连用的事例,而现代汉语中的“传统”一词通常被认为是英语“tradition”的译词。古、今的“传统”之间是否有差别,而新词又如何产生和传播?这些重要问题很少被前人注意。按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说法,“tradition”最基本、最明显的含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③。人类的行动转瞬即逝,所以,所传的只是“行动所隐含或外显的范型和关于行动的形象,以及要求、建议、控制、允许或禁止重新确立这些行动范型的信仰”④。就精神性的“传统”而言,并不是所有从过去流传下来的东西都能被视为“传统”,在今日使用中,尤其是“传统”作为形容词时(traditional),它体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它对过去流传下来的所有内容进行了选取和抽象。比如我们通常说的“传统思维”,其实指的只是某一种思维。所以,与同类概念相比,“传统”含义和具体语境有很大相关性。它指涉的范围也可大可小,大到民族国家,小到一个家族或社团,都可以有自己的“传统”。

       本文采取概念史的视角,概念史研究力图避免学术界常见的“时空错置”问题,即简单以今日观念和词汇用法加于时人之上。举例而言,当代学者喜谈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主义”,但实际上,至少在1920年以前,很少有中国学人真正使用“传统”这个词,他们发言所针对的诸如“中国文化”“旧学”“旧文化”或者“吾国以前之文学”这些概念,其意义不一定能完全对应今日所构想中的“传统”的内含和外延。1920年之后,“传统”作为新词开始流行,并迅速与“传统/现代”或“传统/进步”的二分观念结合起来,本文认为,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词汇的再造,背后更有概念的更新和重组,值得学者重审。

       以往对“传统”概念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哲学或社会学角度出发,作共时性的语义考察,最多简单交代“传统/tradition”的英语词汇来源,对这个中文概念本身并没有展开历史性的考察⑤。在词汇史研究领域,国内的“汉语新词”研究者在很长时间里,极少把“传统”看作值得研究的“新词”⑥,直到沈国威在2013年发表了有关“关键词考源”。沈文发掘中、日语境内的诸词汇变化,无疑有开拓之功,但如作者自称,文章主要从事词源学的考证,重点不在思想史、观念史等“史”方面的讨论⑦。本文基于既往研究,先考察“传统”的古代用法和“tradition”的含义和翻译,对“传统”一词的来源和出现作综合考察;而后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大环境,阐释“传统”一词何以流行开来。本文不希望涉及20世纪以来出现的所有对“传统”的定义,只集中在清末民初,把“传统”之出现这个概念史事件,放到近现代中国更广阔的思想和语言环境中看,从而解析“传统”这个晚出的概念何以能跨越语际,被国人广泛接受。今日有关它的种种问题,其实在早期就能发现端倪。

       一 “传统”词义的古今之别

       在国内语言学界,研究汉语外来词学者很长时间内不把现在常用的“传统”一词视为外来词,20世纪80年代编成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以及近来出版、汇集较新成果的汉语近代新词和外来词辞书,都不收录“传统”一词⑧。原因显然在于,“传”与“统”两字连用的情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时有出现,且这一词组也有“传承”之义。比如南朝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中论“倭”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⑨这是目前所见“传统”连用的最早书证。可以看到,此处的“传”与“统”是现在所说的一个动宾词组。这种用法在后来出现的正史当中并不少见,比如《明史》中,席书在上奏中说到:“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夏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从子为皇子者也。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⑩再比如《清史稿》中也说:“引伸之,盖言将来即以皇上传统之皇子,继穆宗为嗣也。”(11)

       古代文献中的这种用法,也传到了受汉文化影响的周边政权,比如朝鲜,也有类似使用。《仁祖实录》当中说:“称宣祖以祢庙则可,称之以考则不可也。帝王传统之法,主其祀者,当为其嗣。殿下以宣庙之孙嗣宣庙之位,岂必称考而后,方可以继其统乎?”(12)再如《显宗实录》载:“既已逾年改元,则虽即薨逝,犹得入庙而成之为君,不问有子与无子,况君临有年之人主,又有嗣君而传统者乎?由是观之,宗、嫡统之所在,不待辨而自明矣。”(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