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倭诗与中国诗学地图的拓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慧琼,女,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明清文学、文献与文化。河南 周口 466001

原文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明代抗倭诗是反映明代抗倭战争的诗歌,始于洪武初,终于万历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创作地域以遭受倭患严重的东南沿海为主,作者群体主要由抗倭将帅、抗倭幕府文人、倭难文人构成。明代抗倭诗多为大组诗或古体长篇,附以长诗序和作者自注,真实记录抗倭战争的各个侧面,堪称一代诗史,更兼鲜明的海洋文学特色和铮铮凛然的时代风骨。明代抗倭诗具有拓展古典诗学地图的文学史意义:一是拓宽了古典诗歌史的题材领域,二是将中国诗学地理版图从内陆延伸到沿海,三是运用自然主义创作方法描写抗倭战争,突破了自《诗经》形成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20)01-0088-06

      明代抗倭诗是反映明代抗倭战争的诗歌。明洪武初至明万历末200余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屡遭倭寇入侵,明代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倭战争,由此促发抗倭诗诞生。抗倭诗是文学史上的新题材,一空依傍,自道所得,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和独特的诗学价值,因而引起学界一定关注,如王英志《壮志歼贼寇 正气薄云天——明嘉靖抗倭诗一瞥》[1]、陈庆元《嘉靖万历间闽中戍边抗倭诗人略论》[2]、曾世豪《烽火与浪涛——论明朝抗倭战争中边塞诗的海洋新貌》[3]等文,均对明代抗倭诗予以概要性梳理。个案研究如徐仑《明代抗倭战争的诗人徐文长》[4]、尹向东《论徐渭的抗倭诗》[5]、钱秀翡《论明代抗倭战争中徐渭其人其诗》[6]等,对徐渭的抗倭诗略作解析,其他抗倭诗人诗作则鲜有论及。明代抗倭诗数量繁多,作者阵容庞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地域性特征和独特的诗学风貌,具有拓展古典诗学地图的文学史意义。

      一、明代抗倭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明代抗倭战争直接激发抗倭诗产生,与抗倭战争历程相应,抗倭诗创作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洪武至正德间153年。此间倭患尚不严重,朝廷实行防御对策遏制倭寇入侵,抗倭诗多以“备倭”为主题,表达对倭患的关注和忧虑。此阶段历时最长,抗倭诗数量最少。第二阶段是嘉靖间45年。倭乱由蚊虻之扰酿成钜患[7],惨烈的抗倭战争强烈冲击人们心理,激发极大的创作激情,抗倭诗大量产生,作者与作品涉及地域涵盖辽东、山东、安徽、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集中在南直隶、浙江、福建等遭受倭患较为严重的沿海地区。此阶段历时最短,抗倭诗数量最多,占明代抗倭诗总量的绝大部分。第三阶段是隆庆至万历末,倭患减弱,抗倭诗创作逐渐消歇,作品数量锐减。万历中后期日本侵入朝鲜,明代军队两次入朝抗倭,一批反映明人抗倭援朝的诗歌出现。

      抗倭诗常见大组诗或长篇巨制的古体诗,多附长诗序、作者自注。组诗一题多作,如茅坤《大司马胡公铙歌鼓吹曲十首》[8]卷1、归有光《海上纪事十四首》[9]、王寅《平夷大合鼓吹十五首》[10]卷3、万表《闻海警有感二十首》[11]等。古体长篇如俞大猷《赠武河汤将军擢镇狼山短歌行》[12]69166句450字,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诗》[13]319100句700字,邓元锡《闾门哭》[14]162句810字等。组诗和古体长篇表现容量大,详细描摹场景情态,叙述事件始末,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反复表达主题,带给读者宏大强烈的阅读震撼。诗序多在一百字以上,三四百字很常见,如茅坤《大司马胡公铙歌鼓吹曲十首》序473字,魏文焲《送巡抚庞惺庵入总内台留思歌十首并序》[15]序571字等。诗序记述历史事件,交代创作背景、缘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抗倭诗多带作者自注,诗中注或诗后注,释事、释因、释名、释典,可依注解诗,亦可据注证史,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史学价值。抗倭诗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反映抗倭战争涉及的诸多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新题材表现新主题,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明朝中日关系、海禁、海防、海洋贸易、政治、兵制、倭寇倭患、御倭海战陆战、剿倭谋略、沿海民生、海洋景观等。

      明代抗倭诗作者群体主要由抗倭将帅、抗倭幕府文人、倭难文人构成。抗倭将帅作者以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为代表,他们亲赴海疆战场抗击倭寇,有着艰苦光辉的戎马生涯,担负御敌保国的职责使命,朝野上下寄予厚望。抗倭将帅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抗敌报国的功业理想,诗作充满昂扬奋进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风格雄壮豪迈,境界明朗壮大,可媲美盛唐边塞诗,奏出明代抗倭诗的主旋律。如胡宗宪《题受降亭》:“十季海浪喷长鲸,万里潮声杂鼓声。圣主拊髀思猛士,元戎讵意属儒生?身经百战身犹壮,田获三狐志幸成。报国好图安治策,舟山今作受降城。”[16]胡宗宪(1512-1565)是抗倭统帅,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故云“元戎讵意属儒生”。他既运筹帷幄,又冲锋陷阵,为剿灭倭寇立下不朽功勋。此诗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胡宗宪在浙江舟山建“受降亭”受降倭寇首领汪直所作,气势磅礴,振奋人心,足见其誓灭倭寇安定大明海疆的雄壮气魄。戚继光《凯歌》:“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17]19深沉饱满,境界阔大,风格刚健。俞大猷的抗倭诗字里行间洋溢雄杰闲定的英雄气概:“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12]685唐顺之的抗倭诗抒发忘我报国的豪壮情怀:“誓清万里寇,敢惮一身危!”[18]卷四抗倭幕府文人以胡宗宪幕下文士①徐渭、沈明臣、茅坤、王寅为代表[19]。他们追随胡宗宪抗倭,耳濡目染,甚至亲自参与剿倭,其诗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尤为真切,如徐渭《阴风吹火篇呈钱刑部君附书》写阴冷森怖的战场:“中流灯火密如萤,饥魂未食阴风鸣。髑髅避月攫残黍,幡底飒然人发竖。”[13]114沈明臣《凯歌》写短兵相接的巷战:“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20]迅捷凌厉,幽酷传神。幕府文人多受胡氏知遇之恩,诗作歌颂其卓著功勋,悲悼其冤逝。茅坤《大司马胡公铙歌鼓吹曲十首》、王寅《平夷大合鼓吹十五首》以史诗般的叙事体制,纪述胡宗宪抗倭的光辉历程,气势豪壮。悲悼胡氏之作沉痛哀伤,如沈明臣《再哭胡司马二首》其一:“回首东南日,伤心天地间。”[21]卷十四茅坤《过督府胡公祠赋诗》其一:“忠魂何处吊,故垒啸寒鸱。”[8]卷四王寅《胡少保新祠行》追思胡宗宪平倭之功并为其鸣冤哀悼:“少保之功不可灭,感激生民在全浙。……哭罢向谁论往事,泪湿青衫愤裂眥。落日低回不忍去,击碎腰间铁如意。”[10]卷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