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耕 张立波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些思想体系,它们产生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却并非专属这个时代,相反,它们具有跨时代的特征:马克思哲学就属于这些为数极少并且具有恒久魅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生活在工业社会,但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作了“准确”的预见(参见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6页);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端倪,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因此,兴盛于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当然不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但我们同时认为,马克思哲学具有后现代意蕴,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必须充分阐发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现代性以及现代主义的审视和反思。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看来,“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名称之一”(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因此,在审视和反思现代、现代性以及现代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很自然地在后现代语境中浮现出来。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海德格尔,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罗蒂、杰姆逊等,都对马克思哲学显示出充分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把握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反对形而上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共识。海德格尔注意到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努力,并认为马克思完成了终结形而上学的工作:“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学标示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随着这一已经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9~60页)。

      德里达指出:“如果有一种我永远也不准备放弃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那么它不仅仅是批判的精神和质问的态度……它毋宁说是某种对于解放和获救的肯定,是某种许诺我们可以设法摆脱任何独断观念,甚至摆脱任何形而上学——宗教的预定,摆脱任何救世福音的体验。”(参见《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载《东方》1996年第6期)在德里达看来,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和继承”,就没有未来。

      福柯认为,支配法国乃至当代批判思想的三个基本来源是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这三位大师各自发挥了一种根本性的“解中心”作用,共同开辟了当代解释学的道路。福柯自称“相信马克思的历史分析”,并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分析并不是“建立在任何18世纪模式的基础上”,相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话语实践”。(Michel Foucault: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0,p.21)

      在利奥塔看来,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一个“形而上学的符号了”,“马克思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在《共产党宣言》之中”(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第148页)。但利奥塔同时认为,马克思哲学借助于辩证法成为一种解释无限矛盾运动的话语,换言之,马克思哲学借助于辩证法构成了一种“宏伟叙事”,而这正是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所极力拒斥的。

      罗蒂对马克思哲学的态度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属于启迪哲学,即后哲学文化,它主张实践的优先性,并始终坚持历史主义意识,其目的在于不断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本文之间的对话;另一方面,他又认为马克思仍然坚持这样两个信念,即试图深入到现象背后的实在,以及为政治寻找理论基础的信念。显然,巴蒂强调在马克思哲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裂痕。

      杰姆逊致力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认为马克思早已为我们确立了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恰当立场”;马克思的哲学绝不是什么“唯生产的、简约的、过时的整体论话语”,相反,它是一种更为宏大深刻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识方式”。在杰姆逊看来,马克思哲学提供了“整体社会的视界”,它“让那些互不相容,似乎缺乏通约性的批评方式各就其位,确认它们局部的正当性,它既消化又保留了它们”,而“其他批评方法的权威性只是来自它们同某个零碎生活的局部原则,或者同迅速增生的复杂上层建筑的某个亚系统的一致性”。(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p.10)

      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论述,涉及到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各异、取舍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哲学的拒斥“形而上学”性、实践的存在论意义这些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所忽略、所抑制乃至被遗忘的部分,得以彰显。

      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直接关涉到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以及马克思哲学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对此,西方思想界通常的看法是,马克思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它沿袭了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主题,即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质或基质为目标,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则强调,马克思哲学真正颠倒了柏拉图主义并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终结。这一见解凸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拒斥形而上学性,而且与马克思哲学的文本相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