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哲学界相当沉寂,哲学受到了冷淡,这与经济的热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这种状况,许多哲学工作者的感受甚深,我不赘述,我想补充的一点是,这种状况不仅中国有,西方也有。 哲学为什么会沉寂呢? 不少人认为是市场经济对哲学的冲击。但我认为,这种冲击并不是哲学沉寂的根本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市场经济有急功近利、崇拜金钱等特点,这些对哲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但市场经济又有发挥、发展人的自主性,促进科学技术等特点,这些对哲学的发展又是有利的。使哲学沉寂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自身的缺陷:20世纪的哲学没有形成与自己的新时代相匹配的理论高峰,换句话说,哲学自身落后于时代了! 19世纪有自己的哲学高峰,那就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所形成的理论高峰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座哲学高峰(比如超越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等),在人类文明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哲学理论能像唯物史观那样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与人类命运。 一个时代的哲学高峰,需具备三个条件:(1)整合那个时代的科技精华;(2)映现那个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3)满足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论渴望,因而能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当然这三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无需赘言,19世纪中叶诞生的唯物史观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它把蒸汽时代的哲学理论发挥到了最高水平,整个蒸汽时代,任何别的哲学都未能超越它。 但是,20世纪以来,西方的人论、知识论、本体论、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哲学中的逻辑主义、历史主义等等,它们哪一个具备了上述三条呢?它们哪一个超越了上世纪的哲学高峰而成为20世纪的新高峰了呢? 与西方哲学的经常更新换代相比,东方哲学太固守传统了。以中国为例,请看那些热心提倡孔孟儒学、老庄道学、程朱理学等的论著,代圣立言者甚多,继圣立言者甚少,结合当代科技成就者很难看到,面对前人建树的高峰,不敢攀登,更不敢超越。于是,孔子最高,是为圣,孟子次高,是为亚圣,再后诸公便越来越矮了。试想,这样的“古高今低”的思维定势,这样的注释性研究,怎么能推动现代化呢?怎么能整合现代科技成就、映现现代文明、创建超越前人的新的哲学高峰呢? 这种思维定势和研究方法还深深影响到国人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 总之,20世纪的东西方哲学,都未能形成整合当代科技成就、映现当代文明的新的哲学高峰。哲学落后于时代了!落后于时代,不能映现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理论渴望,不能进一步为人类命运指明前景,那就不能扣响人们的心弦,那就会遭人冷淡。这是哲学沉寂的自身原因、根本原因。但是,要看透哲学的现状,还必须看到沉寂背后潜伏着哲学勃兴的重大征兆! 电脑革命必将促成哲学的勃兴 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工具的制造使原始自然界一分为三:
人(主体)通过工具(介体)改造自然(客体),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取决于他所运用的工具的威力,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质形态,时代的发展是以工具的发展为标志的。 “蒸汽大王”曾翻转了整个世界,即是说,作为工具的蒸汽机曾造成空前的世界革命——从产业革命、社会革命、到哲学革命,马克思的伟大哲学发现(唯物史观)正是蒸汽革命的产物,正是蒸汽革命在哲学上的映现,正是蒸汽时代的精华。 但是,蒸汽机毕竟只能解放人的体力,而电脑(1946年发明)却能解放人的智能(脑力)。电脑所引起的革命要比蒸汽革命大得多,也深刻得多:电脑发明虽才50年,它却已普及到许多家庭,它的用户几乎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由于电脑对人类智能的解放,人类智能获得迅速发展,这发展了的智能又研制出新一代性能更好的电脑,新一代电脑又带来人类智能更大的解放和发展,于是又研制出更新一代的电脑……发明电脑50年来,人类已研制出五代电脑(正在研制第六代),每一代电脑的性能都比它的前代呈“指数型”优化。于是,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无人工厂”、太空工厂、信息高速公路……这些蒸汽时代梦想不到的奇迹都出现了。发明电脑后的50年,是人类智能与电脑智能(人工智能)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循环往复、轮番增强的50年,这种轮番增强的伟力,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部门,智能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伟大作用越来越突现出来,哲学再也不能忽视智能了。于是,“智能哲学”萌生了…… 哲学思考着时代,哲学映现着时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呼唤着哲学,时代推动着哲学,从总趋势看,时代发展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脑时代),哲学就不能不发展,与电脑时代相匹配的哲学必然出现! 这是哲学勃兴的第一大征兆。 实践格局的转变必将引发哲学的勃兴 人类实践有一定的结构,我们叫它实践格局。为全面把握实践格局,我们把它写成:“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生产”或
。这告诉我们:实践格局中有“生产→技术→科学”和“科学→技术→生产”两种不同的倾向。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究竟是哪种倾向占主导,要看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而定。唯物史观创立的时代,是实践格局表现为以“生产→技术→科学”为主导的时代。此后不久,实践格局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如电磁波的发现并非直接来自生产经验,而是直接来自科学研究:1864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波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6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1895~1901年,波波夫和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技术)实验,然后,这种技术又推动了无线电元、器件的生产。这是一个科学推动技术、技术推动生产(“科学→技术→生产”)的实例。20世纪以来,有很多这样的实例。电脑发明以来,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都不是来自体力劳动者的经验,而是来自大学、科学院,即来自科学理论的应用和产业开发:根据科学理论创造出新的技术,再进一步形成新的产业,即都是“科学→技术→生产”的实例。实践说明,现代生产力,就是将现代高科技物化为现实产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