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我们毫无例外地发现:一方面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掌握和占有(使用)客体,使客体服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另一方面,客体以其特有的属性和规律作用于主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这就是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还渗透着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选择、利用的关系。这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此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 众所周知,人们的认识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而是有着预期目的的。目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认识活动结果的观念形象,也就是在观念上、思维中对活动的结果以及借助一定手段达到这种结果的途径的预计。如果从其根源和内容上看,目的则是被主体意识到了的自身需要,是人对某种对象的需要在意识中的反映,是人所自觉追求的理想的价值目标。一个事物,只有当它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是能满足人的这种或那种需要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主体活动所追求的目的。价值的实现、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活动目的的达到。所以说人在社会中的每一个认识活动都抱有一种目的,而在每个活动的后面又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因此,人们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在追求某种价值。 追求价值作为认识活动的一般目的,它直接规定与影响着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价值目标是人的行为倾向中比较一贯的稳定因素,它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作为人的认识活动的一种内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起着一种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作用。人的全部激情、意向和认识活动,无不服从于这个选择了的价值目标。可以说,人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认识方式,采用什么样的认识手段,价值目标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的方向和成败。事实说明,只有正确的价值目标,才能使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活动既沿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又沿着主体自身需要的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具有成功的保证。 追求价值作为认识活动的一般目的,还直接决定着主体活动的指向性,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世界上的事物种类万千,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能同时成为人们活动的对象。在这个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面前,人们认识什么,改造什么,先认识,先改造什么,怎样以及按照什么方向改造对象,这一切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性质,还取决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判断。即使是同一个客体,成为人们活动对象的也并非是它的所有方面和属性。人们同样是根据已经达到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那些对自己最有意义的方面与属性,把它们最先从客体中分化出来。至于那些人们尚未意识到它对人的意义的方面,即使已有的水平能够认识它,人们也不会把它作为科学认识的主要对象而加以研究。同样的作为对客体及其属性的选择相联系而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在思维中保存的表象,也必然受到既定价值目标的影响。虽然人们在实践中感知的外界的信息是很多的,但人们真正认识和记忆的主要是事物的那些能“满足需要”的属性与特征。 追求价值作为认识活动的一般目的,对主体反映客体的形式也发生重大影响,使它具有能动性和预见性。由于人是带着一定目的和要求去认识事物,而目的的形成就意味着主体对现实客体的不满足,力图按照人的利益和需要改造客体,使客体人化。因此,他对现实的反映就不是简单地直观客体,摹写事物的实际样子,而是要超前反映“合理的”未来,观念地创造目前尚不存在而将来要产生的理想客体。这种根源于价值目标的创造性,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特点。当然,人也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东西,但这决不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如果说人类反映事物、改造事物,最终只是要获得现实存在物的复制品,那么这种认识活动就没有什么意义,人与动物也就失去了区别。所以,在认识论中,强调价值观点,就是强调人的认识活动的主动性,就是强调人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创造力。 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自实践,实际上是经过主体的价值观念的“折光”进行的,是同人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人由于价值观念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他们认识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就不同,认识过程的规模和速度也就不同。 此外,追求价值也是人们积极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之一。如前所述,追求价值就是要掌握和占有自己的利益所需要的对象,价值是与需要和利益密切相联的。而需要则表现为主体实现价值、消费财富的能力和愿望,表现为主体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需求;而主体对自己的客观需要有了认识之后,就会把它变成人、阶级和社会的利益;而利益的出现,就会引起行动的动因,引起旨在满足需要的决策、态度和行动。 从认识活动来看,社会“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84页)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这一点。在古代、天文学、数学和力学之所以比较发达,就是因为当时人们主要是从事畜牧业、农业以及航海业。为了有效地进行活动,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特别需要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的知识,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这些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人类最早的科学部门。到了近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的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进入20世纪以来,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也是由于在新的条件下,工业、农业、军事和科学技术发展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从而产生对它们特别需要的缘故。同理,社会科学认识也是这样。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在某个时代、某个国家产生及其发展程度,也取决于这一时代,国家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对这种理论的需要程度。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为了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随之而展开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样,目前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里,由于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正在强有力地推动着我们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从而加深和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再认识。